第一四六章 两年之约[第1页/共4页]
“那是天然。曹丞相雄才伟略,岂不知此中关窍?因而置北线危局于不顾,命曹仁点雄师驰援匡琦。”
“小二,再给这位老丈上一壶酒来。”刘墉微微一笑,甩给跑堂的一块银子,“不消找了。”扭头又对韩老头道,“老丈慢用,我兄弟另有事情,先走一步。”韩老头红十足的脸上尽是酒气,大着舌头道:“多谢小哥。”
韩老头又呷了一口酒,不慌不忙隧道:“那孙策自发得官渡对垒,袁本初十万雄师兵临黎阳,泰山压顶,许都危若累卵,曹丞相自顾不暇,只得弃广陵而不救。然陈元龙则上书陈述短长,言道现在虽南北受敌,亦有轻重缓急之分。袁绍志大才疏、多疑少断,虽兵力远胜曹公,却不敢等闲反击。丞相只需安守营寨便可暂保无忧;广陵虽小,却扼守徐州冲要,若弃之不救,孙策雄师长驱直入,下徐州、吞下邳,直面许都,若袁绍趁隙而攻,两面夹攻,丞相如何抵挡?”
“老丈,此次陈元龙又是如何抵挡的?”
“崇如过誉了。”陈登叹了口气道,“那孙策英勇非常,有他亲身坐镇领兵,麾下众将士便勇气百倍,状以下山猛虎,为兄也是不敌啊。”
“是啊。”刘墉也是一叹,“如此说来孙策亦非等闲之辈。临死前将江东基业托以其弟孙权而非本身亲子,并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以大局为重,公而忘我,大义凛然,当真是豪杰气慨。”
“确是如此。那孙策本东进与黄祖战于沙羡,闻听匡倚惨败,便撤兵回转,屯于丹徒,厉兵秣马,意与陈登再决雌雄。孰料曹丞相采取谋臣之计,封孙策为吴侯、讨逆将军,体味稽太守,与其媾和通好。孙策闻言大喜,遂撤丹徒之兵东征豫章华歆,广陵之困遂解。”
刘墉摇点头,意气纷发隧道:“此事功亏一篑虽令小弟义愤填膺、悲伤欲绝,却也令小弟惊醒。事事求与别人,事事服从别人,有的或能言听计从,有的倒是弃之不消,更有甚者反而防备于你,伤害于你。小弟算是看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已。《易经》上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小弟已下定决计,从今今后不再跟班任何一方,而是自主门庭,自已当一回家,做一回主,我就不信,离了别人,我刘墉就不能重振大汉,实现国度一统?”
陈登的脸上暴露不成思议的神情,惊诧道:“此策审时度势、恢宏澎湃却实在可行,崇如是如何想到的?”
刘墉感慨道:“那孙策自袁术处借兵不过一千,短短数年,竟一统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之地,当真是威猛非常。若孙策不死,迟早必与曹公分庭抗礼,共逐天下。”
“如是别人只怕是难以抵挡了。”韩老头摇点头,又嘬了一口酒道,“陈元龙何许人才,聪明盖世,腹藏霸术。他一面遣功曹陈矫为使陈述短长,求救于曹操;一面恪守城池,安闲自保。”
刘墉也不否定,点点头道:“恰是。小弟此行其一是担忧元龙兄身材安康;其二是有要事与兄相商。”说着,从怀里取出一张纸递给陈登,又道,“此是圣上托给小弟的血诏摹本,元龙兄请看。”
韩老头点头道:“那孙策自起兵以来,横扫江东诸郡,无不是望风披靡,一击即溃。匡倚惨败如此,倒是平生头一遭,小霸王自难善罢甘休。几月后,孙策介弟孙权为帅,出兵数万,再攻匡琦。吴军此次卷土重来,阵容浩大,远胜前战。”
“崇如早该如此了。禅经有云,人贵自主,勿依靠人,勿强求人,别人不管亲疏,皆不成依靠。”陈登点头一通奖饰,又问道,“不知崇如对将来是何筹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