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天地情道》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七、天师道(正一教)简介[第1页/共3页]

雒阳北邙治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普通”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天下玄门。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张宇初曾以天下玄门首级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玄门派流、宫观修整等题目。

无缝服和银印,让他主领江南玄门。第二年又封他为”宣道灵应神和真人”。而后,历代正一天师都被元统治者封为真人。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受权常管天下玄门事件。元朝,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能够建议任免江南各隧玄门事件办理官员和道观办理职员,向天子提出新建玄门宫观的经费供应和职员体例,它还能够直接发放”度牒”,即羽士身份。

成都南门左主簿治、玉局治

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魁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玄门众,构造相称周到。它的宗教活动与承平道近似,但也有本身的特性。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卖力在要门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筹办食品。祭酒讲授《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书中主张信徒尽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承平”的抱负;要请教徒遵循”忠孝城信、积德积善”的道诫,”奉道诫,积善胜利,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上治八品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王贵山治、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

正一教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五斗米教(天师道)是玄门初期的首要流派。关于它的发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以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建;五斗米教实际上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建于汉中。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年)仲春率承平道起过后,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也率五斗米道呼应。

隋唐期间,玄门昌隆,正一教也即天师道逐步融会别的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呼,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近代代正一天师都获得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任。朝廷为他在都城四周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获得了符箓派玄门的统领职位。

汉中郡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

正一教和全真教较着的辨别在于:

张修后被张道陵的孙子所杀,玄门传统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建立人。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本地,五斗米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设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本地传播。很多贵族插手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奉五斗米道。此时五斗米道改名为天师道。

犍为郡稠粳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刚治

地点郡称呼

南北朝时,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停止了鼎新。

正一教受中国传统巫术影响很深,宗教典礼中存在大量符箓念咒,降神驱鬼等内容。而全真教则以内丹为主,根基解除了巫术的影响。正一教的羽士不必削发,而全真教则在玄门史上初创羽士削发,今后今后,全真教羽士必须削发。

21:58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