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师道(正一教)简介[第2页/共3页]
成都南门左主簿治、玉局治
汉中郡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
地点郡称呼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普通”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天下玄门。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张宇初曾以天下玄门首级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玄门派流、宫观修整等题目。
中治八品昌利治、隶上治、涌泉治、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
广汉郡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昌利治、隶上治
越巂郡蒙秦治
隋唐期间,玄门昌隆,正一教也即天师道逐步融会别的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呼,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近代代正一天师都获得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任。朝廷为他在都城四周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获得了符箓派玄门的统领职位。
正一教和全真教较着的辨别在于:
巴西郡云台治
张修后被张道陵的孙子所杀,玄门传统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建立人。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本地,五斗米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设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本地传播。很多贵族插手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奉五斗米道。此时五斗米道改名为天师道。
正一教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五斗米教(天师道)是玄门初期的首要流派。关于它的发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传统以为,五斗米教是张陵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创建;五斗米教实际上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建于汉中。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年)仲春率承平道起过后,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也率五斗米道呼应。
7、天师道(正一教)简介
每个治由“祭酒”主持教务,称为“都功”。此中以阳平、鹿堂、鹤鸣为最上三治。而阳奔驰则为二十四治之首治,“都功”由张天师担负,是以张天师持“阳平治都功印”。治乃行政观点,并非按地理分别,比方阳平治的位置,即随张天师的迁徙而窜改。
张天师捉鬼的故事在官方传播很广,明人罗懋登的长篇浅显小说《三宝寺人西洋记浅显演义》中,伴同郑和下西洋的两个法师之一便是张天师,而条记中记录张天师捉鬼的故事也极多。故里有座名谓“祥云观”的道观,是元初濮鉴制作,原名玄明观,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清初为避康熙玄烨讳才改名“翔云”。传闻当初香火极盛,但我看到时就只剩了一个庙门,另有两只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拉倒的石狮子。庙门是用条石砌成,正中有条裂缝,白叟说那就是张天师路过此地时与观主张和斗法得胜,一怒之下用法剑砍出来的。固然我看不出哪有剑砍的陈迹,但听到这故事却让人大为神驰,几近信觉得真,因为竟然另有究竟左证。在条记中,天师和法官向来以“五雷法”降妖伏魔,清人袁枚《续子不语》有《朱尔玫》一条,谓康熙间有方士朱尔玫以邪术惑人,号称神仙,名重京师。某次与张天师斗法,朱尔玫将茶杯抛在空中,仿佛有人捧着,竟不落下,而张天师亦掷一杯,则张杯停于空中,而朱杯落矣。“或问真人,真人曰:‘彼所倚者,妖狐也;我所役者,五雷正神也。正神腾空,则妖狐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