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徐家将[第2页/共3页]
徐绍目视他很久,忽地叹了口气,抬高声音道:“官家比来向火线各路府州下了一道诏命,让各处守将侍机出战,阻敌于黄河之北。又命青州沧州两地军队,驰援真定。再命大名之兵,补青沧之缺。”
徐绍闻言点头:“不好,你虽为武臣,还需多读书才是,于你大有裨益。”
徐卫当然想过,也明白他的意义,只不过因为号不准他的脉,是以不接招。遂答道:“侄儿百思不得其解,还请三叔指教。”
很久,徐绍问道:“你平时读甚么书?”
徐绍见他不言语,叹道:“虽分开疆场多年,但一看便知,北京危矣,东京危矣。”
徐绍点头,端起茶杯,悄悄荡开茶末,目视地上言道:“比来你要有所筹办。”
徐卫亦笑,解下那把刀递到徐绍面前:“叔父五十大寿,侄儿无觉得敬,就以此刀为贺礼。”徐绍内心也觉奇特,接过那刀细心看来,却并非宋戎服备,乃至并非大宋之刀。那是把弯刀,以牛皮为鞘,制作非常邃密。抽出刀来,只见刀身呈玄色,但刃口处寒光夺目,锋利非常。特别在刀柄护手之前,有一脸孔狰狞的头像,非常骇人。
很长时候,叔侄二人未发一言。徐卫正襟端坐,徐绍品茶不语,两人各怀苦衷。
徐卫心中一动,摸索道:“叔父此言何意?”
有功德者上前旁观,惊奇道:“这莫非是女真人所使战刀?”他这么说一句,余者都拥了过来,争相观赏,纷繁奖饰好刀。
“侄儿忙于军务,若得闲暇,也只研读些兵法,比来在看《武经总要》。”徐卫答道。
散席以后,来宾辞去,徐绍独留下徐卫,引入书房叙话。徐绍原为武臣,后转文阶,这书房里不见一丝一毫肃杀之意,惟闻笔墨之香。几个既高且长的书架上,尽是书卷,乃至另有很多竹简。案头,狼藉地放着几本线装书,此中一本还用尺子压住。看来,徐绍闲时还真有手不释卷的风俗。
徐绍茶至嘴边,听到这句又放回桌上。笑容中带着些许深沉:“你当真不知?”
慌得几个门人又是打拱又是作揖。连声给他赔罪。徐卫轻笑一声,便与六哥徐良踏入府门而去。看来三叔倒是个谨慎之人,不止五十寿诞决计低调,这座官邸也与二品大员的身份毫不相衬。本身去过几次黄潜善的府邸,他一个徵猷阁侍制,户部侍郎,四品官,其府第之豪华,让三叔这宅子比起来,就跟乡间破瓦房普通。来到客堂上,先到的十几位来宾坐在一起,正热烈地议论着甚么。徐绍一身便装,高坐主位,见徐卫出去,便起家上前相迎。
“这刀确为女真人所使,乃是紫金山浮桥保卫时,从一名金军千夫长手中夺得。”徐卫先容道。
在后堂陪了婶娘哥姐一阵,徐绍遣人来催,让他和徐良两兄弟出去作陪。那枢密院普通官员仿佛都有默契,绝口不提公事。只说些坊间妙闻,陈年旧事,徐良想尽体例接话,徐卫倒是只听不说。
正旁观时,闻听背后脚步声,转头视之,满脸通红的徐绍徐行出去。也不坐案牍,就与徐卫于房外小厅落座。丫环送来茶水后,便命掩上房门,叔侄二品德茶不语。
“枢密相公,这份寿礼分量不轻呐。”有官员叹道。
徐绍大摇其头,苦笑道:“怎会不说?我就此事向朝廷进言,可官家受李纲等人鼓励,信心实足。以为此番我军严阵以待,各地固若金汤,不惧女真。”
不过,大宋历代天子对武将世家也不是没有防备。凡是不答应一个武将家属耐久驻防一地,这里的耐久是指数十上百年,不过折家军例外,他们从唐月朔向到宋末,几百年间世代镇守府州。其次,也不答应将门耐久把持一支军队,实施频繁的变更和改换,就是驰名的“将不知兵,兵不识将”。但是,即便如此,两宋期间武将兵变的例子也很多,最闻名的便是南宋吴曦之乱。不过遭到轨制的限定,两宋的将门翻不起多大的风波来。这就是为甚么称“将门”而不是“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