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徐家将[第1页/共3页]
徐卫应允,两人一时堕入沉默。又过一阵,徐绍方问道:“你部练习如何?”
在后堂陪了婶娘哥姐一阵,徐绍遣人来催,让他和徐良两兄弟出去作陪。那枢密院普通官员仿佛都有默契,绝口不提公事。只说些坊间妙闻,陈年旧事,徐良想尽体例接话,徐卫倒是只听不说。
如果平常,徐卫必然对付两句对付畴昔。但忆起当日徐绍在自家门前那席话,成心说道:“便是通读圣贤之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过是芳华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临敌却无一策,何来裨益之说?便如眼下金人犯境,还不是要靠披坚执锐的粗鄙将士英勇抵当,那些寻章摘句,舞文弄墨之人有何进献?”
徐绍满面笑容,非常隔怀。把玩一阵将刀交给徐良收下。便命引徐卫去后堂见婶娘并七姐八姐。两个姐姐已嫁作人妇,见了徐卫客气一番,也没多余的话。倒是三婶徐吴氏原与徐卫之母妯娌情深,见他现在出息,忆起二嫂畴前诸般好处,不由悲中向来,搂着徐卫哭得一塌胡涂,倒弄得他不美意义。
徐卫闻讯,脸上惊色一闪而没,甚么?侍机出战?宋军善于攻防城池,短于野战,今以己之短,攻敌所长,不是自取败绩么?青沧之兵驰援真定,又将大名之兵调往青沧,这跟拆东墙补西墙有甚么辨别?一旦青沧援兵败北,大名亦不成保。如此一来,为防备金军二次南侵所做的坚壁清野,恪守管束的计谋完整被突破。一旦河北有失,金军便可直趋黄河,而这一次,对方必不再走浮桥……
有功德者上前旁观,惊奇道:“这莫非是女真人所使战刀?”他这么说一句,余者都拥了过来,争相观赏,纷繁奖饰好刀。
徐卫当然想过,也明白他的意义,只不过因为号不准他的脉,是以不接招。遂答道:“侄儿百思不得其解,还请三叔指教。”
慌得几个门人又是打拱又是作揖。连声给他赔罪。徐卫轻笑一声,便与六哥徐良踏入府门而去。看来三叔倒是个谨慎之人,不止五十寿诞决计低调,这座官邸也与二品大员的身份毫不相衬。本身去过几次黄潜善的府邸,他一个徵猷阁侍制,户部侍郎,四品官,其府第之豪华,让三叔这宅子比起来,就跟乡间破瓦房普通。来到客堂上,先到的十几位来宾坐在一起,正热烈地议论着甚么。徐绍一身便装,高坐主位,见徐卫出去,便起家上前相迎。
“枢密相公,这份寿礼分量不轻呐。”有官员叹道。
徐绍茶至嘴边,听到这句又放回桌上。笑容中带着些许深沉:“你当真不知?”
“士卒已熟使诸般兵器,行军结阵初得其法。”徐卫答道。
徐绍见他不言语,叹道:“虽分开疆场多年,但一看便知,北京危矣,东京危矣。”
有人见徐卫不止白手而来,腰里还插把刀,讽刺道:“徐九挎刀而来,莫非不想送礼,还要强吃一顿?”堂里众官,一时大笑起来。
很久,徐绍问道:“你平时读甚么书?”
徐绍点头,端起茶杯,悄悄荡开茶末,目视地上言道:“比来你要有所筹办。”
“侄儿忙于军务,若得闲暇,也只研读些兵法,比来在看《武经总要》。”徐卫答道。
徐卫听之,半晌无语。如此违背军事常理的决策都能出台,另有甚么可说的?把握大权的宰相们既不知兵,也不懂兵,却能批示火线。在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的武臣们又本能地躲避政治,目睹较着不公道的战略也不斧正。大宋“以文制武”的战略真是登峰造极了。
徐绍目光为之一凌,正色道:“他们不消有任何进献,因为战与不战,长战短战,都由他们决定。抵当外侮,清除内哄,虽靠将士用命,但这些人执掌着武性命脉。便如种师中,虽为一方大将,能节制十数万兵马,但只需河东监司一个戋戋八品言官向朝廷说他几句,便立时有罢兵夺权之忧,明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