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8)[第2页/共4页]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美满常住心肠 因佛广示倒置显出至心。于能诠言音。悟所诠心肠 二彰疑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稳定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存亡 克指常性也。生灭但迁有为。有为不受存亡。若知稳定即见无生
此见虽非妙夺目心。如第仲春非是月影。汝应聆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此之明元非本真性。其犹捏目所见之月。本无统统。非月影者非水中之影也。水中月影从真月降。可喻妙应感而遂通。捏目所观全部虚妄。从病眼熟。堪喻妄见本不成得。只就此见权示无还也 二约境可还以明辨二。一明境有还二。一列八境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觉得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故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指喻能诠身教。月喻所诠真谛。若欲见月。须亡指以观之。若欲见性。须亡言而体之。不能亡言岂能见性。不能遗指岂识月轮。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统统如来各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指月俱迷。诠旨两失。在文可见 二明暗俱失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颠末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耆婆此云命。西百姓风。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以年问见者。意来岁变见稳定也 二问答见河同异
如是乃至别离都无 前举色声显心无体。亦合遍历香味触法。今此超越。故云乃至别离都无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倒置者。名字那边。号为倒置 随者犹任从也。任汝心中谛打量看。佛如果倒。汝名佛身那边是倒。汝如果倒。汝名本身那边名倒。此则令其识倒置处也。名(去声)字犹詺目也。前人于此作泯相解。遂令下经正辨倒置血脉不贯。便成孤起。既绝正倒。如来何故却说倒置。学者请详。无见荣古 二叙其罔知
汝等便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不同。如来讲为不幸愍者 例前结指也。弃之大海是一迷也。认沤为海是倍迷也。垂手是正。执为倒。一迷也。竖手是倒以为正。倍迷也。前发难以验。后引喻以况。中间以法进退相例。正指倒相。皎然明白如何谓言是泯相耶。有智请详 三广约缘尘正显真见。之前文中。约敌手观河。示见无生。相浅意深。犹成隐密。未为显了。不名正显。故科云粗论渐明也。今此已下。广对缘尘。废除名相。显此见性不落戏论。然后逐段会通。令知诸法虚妄本无统统。独一菩提妙净明体。分较着会。故云正显真见也。文四。一显缘心非性二。一阿难述悟彰疑二。一述悟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美心中所现物 心现身心。如镜现物。物不是镜。物体虚故。镜不是物。镜体实故。真假既辨。由是倒置于兹可识 二责失
比方有客。投止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明缘心随境来往。至心湛然常住。以客喻妄。以主喻真 三合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故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身教属有为。无记故暗。真谛属有为。性善故明。能喻可解 二合
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不成见故非色。缘会有故非空。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云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咀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后一谛名为冥性。计觉得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即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摆脱。我若不思冥谛稳定。既无缠缚我即摆脱。名为涅槃。如别处说。拘舍梨者。非即数论。是彼类耳。趣尔举也 三结责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