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首楞严经疏》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2章 (12)[第2页/共4页]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人缘非天然性 如前解 二耳入三。一标其无体二。一举喻显妄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存亡。了无所得 了毕竟也。迷悟生佛也。亦真妄也。生佛真妄去来存亡。统统对待。情谓故有。一真如性尚无此名。况有诸法对待相耶。情忘表现。毕竟无得 二破执显真以别释。四一破五阴二。一总征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必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因人说梅。梅何有说。故非梅生。若因人说水便口流。口既流水。应合闻说。何用耳闻。口若不闻唯耳闻者。耳既闻说。亦合流水。故云此水何不耳中流出。说不得梅。梅不至口。耳自闻说。水却口流。说梅与水二俱叵得 三类思崖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虚空非出入。喻识无来往。既无来往。将何为识而了别耶 二破生处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像。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既因动心现妄境地。于此妄境派成根尘。互为对待相形而立。本无自性。体不成得。下文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如同交芦。故云因于明暗发见居中。尘既发根。根还取境。根境既备方成见性。故云吸此名见性等。既因取境而得名见。故知此见从影象生。像喻尘也。起信云。如同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明暗尚如影象无体可得。况所发见而有体耶。故云离彼无体 二破成无相二。一标无生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人缘非天然性 华无所出。色阴不生。本妙真常。何曾起灭。而有说为人缘天然者真为虚妄 二受阴三。一寄喻总标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前文虽云因于明暗。为显根性本无假他而有。就妄别离而似有因。今以四周推穷。体无生处。故此标也 二破生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人缘和合虚妄有生。人缘分袂虚妄名灭 诸法名数不能尽言。但举三科。自摄统统。故云乃至。三科者。谓蕴处界。今于处中别出六根。故有六入。此之三科乃是人间虚妄别离。幻人缘合化名为生。幻人缘离化名为灭。实无有体可生可灭 三斥迷圆实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即空即水。离空离水。求瀑流体俱不成得。行阴亦尔。本无生处 二破生处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即触入。臂脱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来往。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若汝执言。掌虽生触。须待应时此触方出。若尔合既触出。离应触入。若触入时。所经之处应亦觉知触入踪迹。若实觉知。触常在体。应须常知。何待合知 三结成虚妄

阿难。汝犹未明统统浮尘诸变幻相 总指诸相。前文虽就眼之一门。显真见体离缘绝相非生非灭。略会晤之与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而未明三科诸法皆如变幻。故此指也。子虚不实净化真性。故曰浮尘。假托虚假妄设情。称呼幻。无而忽有毕竟无体。称之曰化

第二破六入。梵语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境入之处也。亦是识生处故。然根境二法俱识生处。今分六根别破故。独以根为入也。文二。一总征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冷暖本无。手合故有。故云幻触。受阴不实。妄缘假生。故无来处 二破生处

当处出世。到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此诸幻相本无所依。但是迷真突但是起。故云当处出世。生即无生。本自寂灭。故云到处灭尽。楞伽经云。统统法不生。我说顷刻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彼之无生即此灭尽也。以妄见取似有浮相。毕竟无体如同幻事。故云幻妄称相。无体之处。元是菩提妙觉明性。故云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问幻相不实毕竟无体。何得复云其性真为妙觉明体。答比方空华。由依翳病观空故有。离空无别华相。空华虽无自性。然以虚空为所依体。若翳病差。华相虽灭。空性不灭。诸法性相亦复如是。幻相虽灭。真性不动。问若如是者。斯则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何得一体立真立妄。答亦如空华翳者妄见。若无翳目。唯见晴空而无华相。故知万法虽真。唯证乃知。非是识心之所能见。以凡夫人。心识粗动。唯见人间粗动之相。执此粗相。为相所碍不见真性。故前文云。迷己为物。故因而中观大观小。故今广破。执丧空明。因兹悟入佛之知见。故华严云。统统法无生。统统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前文亦云。若能转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