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10)[第1页/共4页]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抚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人。无上法王是实在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变动。慑惧也。人间王者尚无二语。何况法王亲证而说。故云如所如说。佛有五语。谓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无伪曰真。称理曰实。稳定曰如。表情呼应曰不诳。悬见已然曰不异也。知时知机应根而说。岂同外道不死矫乱。四种矫乱。至下当辨。此意所明。是非双离。表情俱融。显真妙体无戏论相。故令谛而思惟。不须心辱哀慕三会通二。一文殊旁为叨教三。一叙其不悟
如第仲春。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本独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无体。更欲名谁为是月非月 三指妄显真结成得失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因亲缘疏。分为二门。相互违破。四义征讫 二破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至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此见及缘皆是妄心别离故有。说何为是而更立非。若了法界一相咸是一如。即同文殊无是非相。故云亦复如是 三重喻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四境相违。一三互阙。为因不成 二破缘二。一征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觉之启事行相也。周遍无生便是其缘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意问云。如汝文殊。是一体性。吾欲于此更立是名为是文殊。复欲于此立一知名为无文殊。为得已否。意显一真体上不立是名不立无相。是即对非以立。无即待有而称。是非有无戏论之见。岂会一真。前约观门无是非相。唯证乃知。若不指事以明。未证如何领解。故托文殊以明一相 二答
伏愿弘慈。施大惠目。开示我等觉心洁白。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接受圣旨 求法空智。名施大惠目。见实相理。名觉心洁白。此明真见离缘绝相言思不及。非二乘境地。故增迷闷。不承决择孰能晓得。故垂泪礼请也 二总告许宣
长水沙门子璇集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 见谓识体。见缘即根。是增上缘。能生识故。所想相即境也。是所缘缘。牵生识故。下文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或可见便是根见缘即境。所想相即识。此根境识即十八界。摄统统尽。即龙树四句中人缘所生法也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像如果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现在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自是是驳诘明。非谓善根鲜少故此惶悚。畴昔昔日也 三为其叨教
此见及缘 虽如幻华本无其体。世俗谛中说名根境。即亦名为化名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大众茫然不知所措。虽闻安抚令谛思惟。聪明不明。罔解所问。文殊智德旁为发机。先叙不悟。火线叨教。言二种者。谓于色空之上。辨于精见是与非是之二义也 二出其起因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若汝执言。固然见暗只名不见。以不见明故。此牒计也。次即破云。今虽见明。亦合名为不见。以不见暗故。若立见明为见。见暗亦合名见。若立见暗为不见。见明亦合名不见。故云俱名不见也 三结成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