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逸文[第2页/共4页]
法者,以是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驰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成离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成阙也。
夫德精微而不见,聪明而不发,是故外物不累其内。(《文选》沈休文《游沈羽士馆诗注》、《摄生论注》)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可;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没法;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故有道之国,法立则私议(《书钞》四十三引作私善)不可,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类聚》五十4、《御览》六百三十八)
孔子曰:“邱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御览》六百七)
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憎之礼也。(《类聚》三十8、《御览》五百二十三)
藏甲之国,必有兵遁。市人可驱而战。安国之兵,不由忿起。(《意林》)
饮过分者生水,食过分者生贪。(《御览》八百四十九)
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海与山争水,海必得之。(《意林》、《御览》四百九十六)
公输子,巧用材也,不能以檀为瑟。(《御览》五百七十六)
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于百步以外,下于水尺,而不能见浅深。非目不明也,其势难睹也。(《文选》《演连珠注》、《阳荆州诔注》,《类聚》十七,《御览》三百六十六)
弃道术,舍度量,以求一人之识识天下,谁子之识能足焉?(《荀子·王霸篇注》)
厝钧石,使禹察锱铢之重,则不识也。悬于衡量,则氂发之不成差,则不待禹之智,中人之知,莫不敷以识之矣。(《御览》八百三十,又《意林》节引)
能辞万钟之禄于朝陛,不能不拾一金于无人之地;能谨百节之礼于古刹,不能不弛一容于独居之余。盖情面每狎于所私故也。
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而不肖见于行,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谓愚也,而鄙意于言,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按:《鬻子》有此文)
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君而无易民。汤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纣非得蹠蹻之民以乱也。民之治乱在于上,国之安危在于政。
昔者,天子手能衣而宰夫设服,足能行而相者导进,口能言而行人称辞,故无讲错失礼也。(《御览》七十六)
两贵不相事,两贱不相使。(《意林》)
《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旧事也。(《意林》,又《经义考》引此文下云:至于《易》,则吾心阴阳动静之理备焉。未见所出,当考。)
久处无过之地,则世俗听矣。(《文选·吴季重答魏太子笺注》)
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罚,禁也;赏,使也。(《御览》六百三十三)
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非不相爱,利不敷相容也。(《意林》)
道胜则名不彰。(《文选·张景阳杂诗注》)
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书钞》四十四引作:昼跪当黥)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鞸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当世用刑而民不从。(《御览》六百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