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何处追韩信[第1页/共4页]
韩信出身于贫苦家庭,少小无行,曾寄食于漂母,受过胯下之辱,但是他倒是个不甘雌伏之人。秦末群雄逐鹿的动乱局面,为韩信供应了发挥才调的广漠舞台。他仗剑参军,几换门庭,就是想找一个能够了解他、正视他、任用他的贤主明君,而决不是只求个浅显人的栖息之所。在未碰到值得效命的人之前,他是不会甘心屈就而坐失良机的。既然决定要逃脱,起首必须肯定要逃的方向。当时刘邦暂在汉中就国,但他不会就此罢休,对此项羽也很清楚。为了防备刘邦,项羽紧紧地节制着“三秦”大地,这个局面韩信了如指掌。普通来讲他不会过马道,越秦岭,向北再投项羽。说不定项羽正暴跳如雷地抓逃兵,如许岂不是自投坎阱?
“截贤岭”说
“西流河”说
汉中市西南约500里处,为当代宁羌州境(今为陕西省宁强县)。这里有条西流河,别名“韩溪”或“寒溪”。据清朝道光年间修撰的《宁羌州志》载:萧相国夜追淮阴侯至此,故西流河称为“韩溪”。其情节与“马道街”有些类似。在县城西旧时有“韩王庙”,县城内有“韩王祠”、“归汉桥”等,都出于“萧何月下追韩信”之说。在这里还传播有这类官方故事,如说韩信去意已决,萧何如何也说不转他。就在韩信持续前行之时,其青鬃马不谨慎陷进了土坑,一下折了马腿,韩信再不能走了,他仰天长叹:“汉王当兴,天留我也!”这才无法跟了萧何归去。韩信的陷马坑至唐朝另有,唐末一场大水给淤平了。传闻当时的乡绅曾在此处立碑记念,可惜这碑也弄没了。
“褒斜道”说
剩下的方向是向东走了。实在这条门路也不好走,却有能够是韩信的唯一挑选。从《读史方舆》记录看,“自南郑县而南,循山岭达于四川保宁府之巴州,为米仓道。……米仓南临中巴,北瞰兴元(今陕西汉中),实为孔道”。前面说过,要走米仓道,必经孤云山和两角山之间的“截贤岭”。这条门路固然险要,倒是当时的交通要道,行人较多,食宿便利。由兴元到巴州不过500里地,如乘快马,要不了多长时候。首要的是,韩信还想投奔新的仆人,当时新封的常山天孙耳、河南王申阳、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衡阳王吴芮等都在招兵买马,意欲一展雄图。韩信投奔他们,有能够获得重用,从长远来看,这是精确筹算。韩信很有计谋脑筋,不会不考虑这点。以是由南郑东向汉中,走米仓道,经南江,东归荆楚,或向河南,或至鄂西,或入川东,有着广漠的挑选余地。由此看来,韩信悄悄分开刘邦极有能够策马向东,萧何如果随后紧急,当在“截贤岭”追上韩信。《史记・淮阴侯传记》载:“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从时候和路程上推算,都合道理。因此北宋墨客孙仲远发感慨道:“小桥上有寒溪字,人道萧何追信时。豪杰只从东向去,戋戋西走欲何为?”明朝陕西戏剧作家康海也同意韩信东走的观点,写了“将军东行喜皓月,安知贤相在后追”的诗句。由此可见,韩信西过“小桥”和北渡“寒溪”皆是传说,而豪杰东向才比较合适实际。
汉高帝五年(前202)蒲月的一天,刚做天子三个月的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与文武大臣宴饮。酒酣饭足之时,刘邦让大师直言汉以是得天下的启事。高起、王陵各抒己见,但没有讲到刘邦内心,他随即改正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当中,决胜于千里以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度,抚百姓,给馈饷,不断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以是取天下也。”(引见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