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是谜的姜子牙[第1页/共6页]
这里,有需求先看看姜子牙的首要经历。综合有关史料,能够大抵描画出他的人生轨迹。
两年以后,周军筹办伏贴,姜子牙劝周武王伐纣。周武王十一年(前1066,一说十三年)正月初三,武王和姜子牙率军沿渭水循黄河向孟津进发。据史料记录,周军有战车300辆,敢死队3000人,披甲兵士45000人,一些盟国和南边8个小国也都派兵参战。次年仲春,姜子牙率军到达牧野,此处距殷都朝歌仅30里地。纣王出兵17万人(一说70万人)仓促应战,姜太公不顾年龄已高,亲麾“大卒”从正面打击,商军纷繁背叛,纣王**而死,商朝宣布灭亡。姜子牙缔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古迹。
司马迁的观点合适孟子的说法,但是“东海上人”仍然贫乏详细地点。到了晋张华写《博物志》时,才找到了姜子牙的故里:“太公望所出,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唐朝李吉甫撰写《元和郡县志》时,详细说了姜子牙的故里:“海曲故址在莒县东百六十里”,“海曲古城有东吕乡,太公望所出”。厥后元朝的于钦写了《齐乘》一书,对此也作了考查,他再次以为:“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水名),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别的,从《诗经・大明》篇描述的牧野之战来看,姜子牙也不像老年人。诗中写道:“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骡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迅如奔马,疾如苍鹰,90多岁的白叟不管如何是做不到的。是以顾先生猜测,姜子牙在牧野之战时年约30岁,死时80多岁,“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闻名军事家也算高寿了。
除此以外,在《汲冢书》上也明白写着太公为“魏之汲邑人”。《汲冢书》是西晋太康二年(281),汲郡人不准在盗掘魏王墓时获得的一部竹简书,以漆书蝌蚪文记录了自黄帝到魏襄王2200年的汗青,它比司马迁的《史记》早200多年,当然间隔姜子牙糊口的期间更近些,因此此说也更可托些。《汲冢书》出土第九年,也即太康十年(289),汲县令卢无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太公乃汲县人”的笔墨。汲县古来就有太公古刹和祠堂,另有太公阁和太公故里吕村。别的,《太公庙碑》、《齐太公吕望表》碑、《重修太公庙碑》等当代碑刻也都记叙了汲县是姜子牙的故里。后代很多学者附和此说,以为姜子牙的故里非汲县莫属。
起首提到姜子牙籍贯的是《吕氏春秋・首时》,此中说他是“东夷之士也”。从《后汉书・东夷传》记录看,这些人居住处即今山东乃至相邻本地地区。姜子牙既为“东夷之士”,那么他的故乡也就在这个地区。但是东夷的地理观点比较广泛,其故里究竟在山东一带甚么处所,还是弄不清楚。
姜子牙的兵法之谜
这些阐发确有事理,但是不能算作定论。当代一些专家学者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唐初刊出的《六韬》不是姜子牙的原作,但该书的框架布局和此中的观点很能够来自于姜子牙。其来由是: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也发明了《六韬》残简,申明秦汉期间即有此书,不成能是汉朝今先人的伪托。此其一。《六韬》很能够成书于战国期间,当时战役频繁,兵法流行,《六韬》成为脱销书之一,至秦汉之际仍然遭到正视,当时人们并不觉得是伪书,不然不会随仆人陪葬。此其二。《四库全书》收录兵家类著作共19部,此中自秦汉至宋朝之前只要两部,足见这一阶段兵学著作非常陵夷,谁有兴趣和精力去替姜子牙作伪?此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