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页/共5页]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成服;正月、仲春、三月尚凛冷,亦不成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成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猪苓去黑皮,十八铢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147)伤寒5、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倒霉、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来往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人参汤方:

(146)伤寒6、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按)。

(148)伤寒5、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革更?、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以是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来往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170)伤寒脉浮、发热、发汗,其表不解,不成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革更?者,大陷胸汤主之。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斤,洗大枣十二枚,擘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轻浮者,必下血。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倒霉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革更?、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瓜蒂散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黄连汤方: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革更?,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擘,十二枚半夏半升,洗生姜一方三两,切,一两半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