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页/共7页]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极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倒霉、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85)疮家虽身疼痛,不成发汗,汗出则痉(疒[HT6]至)。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115)脉浮、热甚,而反炙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当者,大便当?革更?,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87)亡血家,不成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几次倒置,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8)汗家重发汗,必恍忽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96)伤寒五六日中风,来往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革更?,或心下悸、小便倒霉,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大青龙汤方: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59)大下以后,复发汗,小便倒霉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当,必自愈。
抵当丸方:
小柴胡汤方:
栀子豉汤方: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61)下以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温馨,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