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2页/共7页]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桂枝甘草汤方: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64)发汗过量,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5)脉浮、热甚,而反炙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倒霉、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抵当汤方: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83)咽喉枯燥者,不成发汗。

(84)淋家,不成发汗,发汗必便血。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心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以内烦也。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27)太阳病,小便当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61)下以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温馨,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倒霉,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成余药,宜抵当丸。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痛,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大青龙汤方:

(96)伤寒五六日中风,来往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革更?,或心下悸、小便倒霉,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