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2页/共7页]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抵当汤方: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而至也,此为小逆。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栀子豉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86)衄家,不成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晌,不得眠。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当,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成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红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倒霉、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小建中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64)发汗过量,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心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