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2页/共7页]

(96)伤寒五六日中风,来往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革更?,或心下悸、小便倒霉,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栀子甘草豉汤方:

(98)抱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脸孔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31)太阳病,项背强盩盩(shū)、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来往寒热,休作偶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极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倒霉、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抢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当,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2、三下之,后4、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