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页/共7页]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来往寒热,休作偶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大柴胡汤方:

(85)疮家虽身疼痛,不成发汗,汗出则痉(疒[HT6]至)。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成发汗,当自汗出乃解。以是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桂汤方: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栀子豉汤方: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心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27)太阳病,小便当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大青龙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小,汗出恶风者,不成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极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倒霉、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48)二阳并病,太阳初抱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成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敷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把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成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故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