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山河英雄志》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八章 岭道荆棘[第1页/共4页]

各种启事促使南宁在天下情势还未明朗之前做出挑选。

从江宁解缆,溯清江而上,进入大余,过庾城岭道,进入溱水,行经安远、韶州、浈阳、青岐诸邑,可入乐安,全程不过两千余里。此中有一半路程顺水而下,行速可比奔马。从江宁至乐安,一起上轻舟快马,走完整程不需十曰。

此番宜观远将随越世衡前去乐安主持改制之事。除了暂不昭告全外洋,南宁将慢慢的依循江宁的政制改制,组建行辕行营院与都事院分掌军政,在南宁世家军队的根本上组建卫戍军,更好的从西面管束南平的兵力。

;

中州制霸,向来是以北统南,群雄在河水两岸争胜,占有绝对上风以后,再挟威南下,常常能传檄而定天下。

宜观远笑道:“是啊,马步军,行军之时乘马,遇敌则上马布阵而战。”

江宁为培养知军事的将领不遗余力,也不将苗夷拒之门外,这点尤能得民气。

江宁水营在芜州集结,战舰如云停在江上,帆竿蔽曰。

梁宝与袖儿大婚之时,越斐雪携越世衡往贺,越世衡还感觉屈了身份。让越斐雪遣去江宁之初,内心犹感觉父亲艹之过急。但是留在江宁的时候越是悠长,越是感觉徐汝愚乃是数百年来罕见的雄才伟志之人。

百夷归附徐汝愚,数年间走出靠近灭亡的伤害地步,在武陵山下获得可供保存的地盘。为了在武陵山下获得可供保存的地盘,百夷曾洒下数十万族人的血泪,却不能竞功。三苗归附越氏,境遇稍好,但是百年来也式微不堪。三苗夹于南宁与江宁之间,面对一条更宽广的门路,无疑会做出新的挑选。

清江则通过怀玉山之间的孔道与荆南临川府相接。

曹散直起家子,说道:“苗夷糊口惟艰,乃是岭道堵绝,山中之货产不能出山,亦不易得山外之盐粮。庾城岭道相接清江与南宁,待平荆郡,商旅不断,沿道商埠相接,大余便成了聚宝之地了。”

越世衡回过神来,说道:“分内之事,理所当然。大人曰前从镇宁递来信函,要求南宁从南诏购马运往江宁。南诏所出的马种体形矮小不善奔驰,远不及漠北良骥,用于耕作,豢养所费多于耕牛,唯有山道运输略有感化。世衡略有不解,我军与南平争胜,可凭船舰,守江淮,又是一马平地,添购不能上疆场的马匹将用来那边?”

客岁八月之末,在江宁组建议政堂之时,越世衡借着往贺徐汝愚重生子沐麟之礼的机遇,代表南宁世家前去江宁觐见徐汝愚。

数里、十数里的平坝相接,在四山相会之所,在大余境内构成盘曲数百里的庚城岭道。

越世衡忖道:这也是旁人及不上的气度。

非论呼兰占有中州,还是元容复辟登极,对于南宁而言,都是大害,徐汝愚横空出世,实是赐与南宁越氏一个最好的挑选。

南闽之战的前期,狄复得苗王刘观武堂授令,带领五百秘营将士密附江宁,参与以后的靖海、历阳、越郡诸战。此番狄复受命带领秘营将士返*地,编六营卫戍军,镇守大余。

江宁重开庾城岭道,置岭道六县,以大余府辖之,将有二十余万苗人从庾城岭、骑田岭的深谷大壑里移居此地。三苗据地虽广,但是都是崇山峻岭,保存惟艰,此次将二十余万族移居大余,将从岭道赢利扶养,将极大的减缓保存压力。

徐汝愚崛起清江,百战不殆,但是南宁世人对他定鼎中原并非都有实足的信心。

当时江宁方才结束历阳战事,始有称霸东南的迹象,短短数月间,樊族归附,江宁同一越郡。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