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8章 三字经(7)[第1页/共3页]

汉朝孙敬常常刻苦读书,唯恐早晨打打盹,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屋梁上。战国时苏秦勤奋读书,要打打盹时,就拿锥子刺大腿来痛醒本身。

[1]披:披开。[2]蒲:又叫草蒲,蒲编,指用草蒲编成书。西汉路温舒,家贫无钱买书。他把蒲草编成书,借书抄读。[3]竹简:把竹削成竹片,在竹简上写字。西汉公孙弘,在竹林中放猪时把青竹削成竹片,借书抄读。

【注释】

若梁灏[1],八十二,对大廷,魁[2]多士。

昔仲尼[1],师项橐[2],古圣贤,尚好学。

【注释】

【解读】

《三字经》中拔取了一夏一冬两个典范故事,意在奉告我们非论家道如何贫苦,都不该当放弃学习,更不是放弃学习的来由和借口。不受外界环境影响,降服困难,尽力学习,不断止寻求知识的法度,这类肄业精力令人佩服。现在我们有着温馨的环境,身在福中不知福,还不知珍惜学习机遇和学习环境,真是忸捏!

【译文】

要想让本身成为一个强者,起首应立定目标,然后尽力朝着目标进步。尽力学习,用知识把本身武装起来,没有甚么力量比知识更强大而有力。

汉朝孙敬就是太喜好读书,不让一寸工夫虚度,苦学后成为当世的大儒。苏秦,战国期间闻名的谋士,曾与鬼谷子学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这个故事是奉告我们要想成为有学问的人,需求刻苦读书,当然不是倡导以伤害身材的体例来激起勤奋,而是倡导这类刻苦好学的精力,因为求知这事只要本身尽力才气学到,任何人替代不了。

【注释】

披[1]蒲[2]编,削竹简[3],彼无书,且知勉。

【解读】

[1]梁:架于柱上端的屋梁。[2]锥:钻孔用的锐器。[3]股:大腿。[4]教:催促。

[1]囊:装在袋子里,此处名词作动词用。[2]辍:中断、停止。

梁灏,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人,曾插手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初年的几次科举测验,都落了榜。后留居都城。曾进谏宋太宗提拔人才要重视治国治民的才气,不能单凭作诗赋词,未被采取。雍熙二年,时年八十二岁的他考取状元,上朝进谏对答如流,受宋真宗的赏识。群臣参奏,也情愿就教梁灏作参议。

西汉时路温舒用蒲草抄《尚书》浏览,公孙弘把《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俩无钱买书,但还不忘勤奋,如此苦学。

【译文】

苏老泉[1],二十七,始发奋[2],读册本。

宋朝梁灏,八十二岁时才中状元,在朝廷大殿上对天子提出的题目对答如流,统统插手测验的人都不如他。

[1]负:背。[2]挂角:隋代李密替人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解读】

【注释】

项橐,自幼无师自通,聪明过人。从小爱察看事物,遇事好突破沙锅问到底。见夏天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甚么夏天闪电打雷?”父亲说:“老天爷打闪照明,打雷劈好人和妖怪。”项橐反问:“那好人和妖怪只夏天有,夏季没有吗?”问得父亲张口结舌。孔子周游各国时就传闻过这个聪明聪明的小孩子,筹算会会这位神童。孔子坐着子路赶的马车,项橐站在路中不让路,地上还用小石头围了圈。孔子下车问他为甚么不让路。项橐说:“是城躲马?还是马躲城?”孔子和弟子们也哑口无言,只好绕“城”而过。孔子的袍子在路上被棘子刮破了,一个弟子说:“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长刺,大了更恶,实乃无用之材。”项橐也在此中,就问:“先生,甚么是‘有效之材’?”孔子说:“诸木当中,唯四时长青之松柏最好。”项橐接着问:“松柏的确是有效之材,为甚么松柏四时长青呢?”孔子说:“因为松柏木质硬,心红无孔。”项橐接着又问:“那为甚么竹子心白有孔,也四时长青呢?”孔子无言以对。孔子平生曾经拜项橐学乐曲、拜郯子学礼节,拜老子学人生哲学,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把学习放在高贵职位的人,定是谦虚向人请教而不在乎本身的春秋、职位和身份的。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