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字经(5)[第2页/共4页]
【注释】
光武[1]兴,为东汉[2],四百年,终究献[3]。
高祖兴[1],汉业建,至孝平[2],王莽[3]篡[4]。
【解读】
【注释】
北朝先有元魏,元魏厥后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代魏建北周,东魏被高洋代位另立北齐。
【注释】
始春秋[1],终战国[2]。五霸[3]强,七雄[4]出。
[1]蜀: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魏:曹丕代替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3]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4]鼎:传国的什物,意味国度政权。[5]迄:到。[6]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合称,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是为西晋。西晋灭后,司马睿重修政权在建康(今南京)即位,是为东晋。
[1]唐高祖:李渊,本为隋朝太原留守,封唐国公,后隋亡称帝,国号唐。[2]义军:蔓延公理的军队。[3]创:初创。[4]国基:国度基业。
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作为隋炀帝的亲戚,非常受重用,当时在号称中原北大门的太原当留守,以抗击突厥,钱、粮、兵器充沛。隋朝末年,农夫叛逆,事情四起,李渊起兵,翦除群雄,初创大唐王朝。厥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在担当皇位事情上起争夺,固然太子名正言适该当担当皇位,但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东征西战,赫赫军功远弘远于李建成。兄弟二人几番明争暗斗后,李世民在玄武门策动政变,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不久继任皇位,年号贞观,是为唐太宗。
《三国演义》全书描述了三国期间的政治军事搏斗风云,反应了三国期间各种社会冲突的渗入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期间的汗青剧变,是我国度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天下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作者罗贯中胜利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胸怀大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关羽的“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的“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等等。
【注释】
战国末年,秦国的权势日趋强大,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建立了同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大乱,构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宋[1]齐[2]继,梁[3]陈[4]承,为南朝[5],都金陵[6]。
【译文】
[1]北元魏:北魏是鲜卑族称王,国号魏,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也称元魏。[2]宇文周: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定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3]高齐:高洋代东魏称帝,国号齐,史称高齐、北齐。
[1]共和:公元前841年,因国人暴动周厉王逃离镐京,由周公、捎大众同在朝,汗青大将这一年称为“共和元年”,是我国有切当编年的开端。[2]宣幽:指周宣王、周幽王。
【解读】
周朝第十代的厉王残暴无道,终究被赶出皇宫,由周公和召大众同执掌政权,后出处厉王的儿子宣王继位,到了周幽王时,镐京为犬戎攻破,周朝都城东迁洛阳,称为东周。
【解读】
【译文】
【译文】
【解读】
北魏孝文帝当时定都平城(现山西大同),他以为平城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兵戈用武能够,但分歧适推行鼎新,不能生长强大王朝的都城,想迁都至中原地带的核心肠区洛阳。而北魏的鲜卑族已经风俗了北方糊口,南边又没有成片能够牧马的草原,明显如许的决择对游牧民族来讲是具有应战性的。但孝文帝巧用出兵伐齐的标语,马队南下迁都洛阳。不但无益地节制中原地区,并且受中原文明影响停止汉化鼎新,如改说汉话、穿汉人的衣服、改用汉姓等,以是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姓元。北魏孝明帝年幼继位,母亲胡太后辅政,她非常奢糜又坚信佛教,兴建石窟(有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以弘扬佛教,破钞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大大减弱了北魏国力。北魏大乱,渐渐分裂,高欢节制了东魏,宇文泰节制了西魏。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以是也称高齐;西魏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又称宇文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