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字经(5)[第1页/共4页]
蜀[1]魏[2]吴[3],争汉鼎[4],号三国,迄[5]两晋[6]。
【译文】
【注释】
自周平王东迁都城后,对诸侯的节制力开端式微,诸侯国之间经常武力相争,而游说之士们也开端鼓吹、游说,大行其道。
东周分两个期间,东周前期为春秋期间,前期称为战国期间。春秋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强称霸。战国时的七雄别离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1]共和:公元前841年,因国人暴动周厉王逃离镐京,由周公、捎大众同在朝,汗青大将这一年称为“共和元年”,是我国有切当编年的开端。[2]宣幽:指周宣王、周幽王。
直到杨坚起兵称帝,建立隋朝,天下重新同一。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仅传了一代,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译文】
周共和[1],始编年。历宣幽[2],遂东迁。
战国末年,秦国的权势日趋强大,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建立了同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大乱,构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译文】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鼓起仁义之师,断根隋朝各路之乱获得天下,初创了大唐基业。
【注释】
【解读】
【解读】
[1]迨(dài):及、比及。[2]隋: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史称隋文帝。[3]一土宇:南北归并,天下同一。[4]统绪:一脉相承的帝位传承。
[1]蜀: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魏:曹丕代替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3]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4]鼎:传国的什物,意味国度政权。[5]迄:到。[6]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合称,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是为西晋。西晋灭后,司马睿重修政权在建康(今南京)即位,是为东晋。
【译文】
唐高祖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作为隋炀帝的亲戚,非常受重用,当时在号称中原北大门的太原当留守,以抗击突厥,钱、粮、兵器充沛。隋朝末年,农夫叛逆,事情四起,李渊起兵,翦除群雄,初创大唐王朝。厥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在担当皇位事情上起争夺,固然太子名正言适该当担当皇位,但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东征西战,赫赫军功远弘远于李建成。兄弟二人几番明争暗斗后,李世民在玄武门策动政变,杀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不久继任皇位,年号贞观,是为唐太宗。
周朝第十代的厉王残暴无道,终究被赶出皇宫,由周公和召大众同执掌政权,后出处厉王的儿子宣王继位,到了周幽王时,镐京为犬戎攻破,周朝都城东迁洛阳,称为东周。
[1]光武:指光武帝刘秀。刘秀,字文叔,公元25年称帝重修汉朝,史称“光武复兴”。[2]东汉:指光武帝定都洛阳,故称东汉,之前为西汉。[3]献:汉献帝,东汉末代天子。
【译文】
为光复汉室,刘秀鼓起,颠覆新朝,规复国号为汉。东汉用时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三国演义》全书描述了三国期间的政治军事搏斗风云,反应了三国期间各种社会冲突的渗入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期间的汗青剧变,是我国度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天下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作者罗贯中胜利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胸怀大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关羽的“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的“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