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三字经(5)[第1页/共4页]
【解读】
东周分两个期间,东周前期为春秋期间,前期称为战国期间。春秋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强称霸。战国时的七雄别离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1]北元魏:北魏是鲜卑族称王,国号魏,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也称元魏。[2]宇文周: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定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3]高齐:高洋代东魏称帝,国号齐,史称高齐、北齐。
高祖兴[1],汉业建,至孝平[2],王莽[3]篡[4]。
战国末年,秦国的权势日趋强大,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建立了同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大乱,构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注释】
[1]光武:指光武帝刘秀。刘秀,字文叔,公元25年称帝重修汉朝,史称“光武复兴”。[2]东汉:指光武帝定都洛阳,故称东汉,之前为西汉。[3]献:汉献帝,东汉末代天子。
《三国演义》全书描述了三国期间的政治军事搏斗风云,反应了三国期间各种社会冲突的渗入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期间的汗青剧变,是我国度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天下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作者罗贯中胜利地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胸怀大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关羽的“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的“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等等。
周共和[1],始编年。历宣幽[2],遂东迁。
汉朝建立后,颠末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的“文景之治”,又颠末汉武帝的开疆开荒,汉朝日趋强大,进入鼎盛期间。但内部的混乱使得官宦外戚相争,王莽就呈现了。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汉哀帝公元前1年归天后,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掌制,王莽出任大司马为辅政大臣,封“安汉公”,即能安宁汉室的公爵。公元3年,在王莽的策划下,汉平帝刘衎娶比本身大三岁的王莽女儿为妻。公元6年,大臣们给刘衎祝寿,王莽乘机敬上毒酒,刘衎一饮而尽。公元9年,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直至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后,王莽被杀,在位15年。
蜀[1]魏[2]吴[3],争汉鼎[4],号三国,迄[5]两晋[6]。
【解读】
【译文】
【注释】
【译文】
周朝第十代的厉王残暴无道,终究被赶出皇宫,由周公和召大众同执掌政权,后出处厉王的儿子宣王继位,到了周幽王时,镐京为犬戎攻破,周朝都城东迁洛阳,称为东周。
[1]共和:公元前841年,因国人暴动周厉王逃离镐京,由周公、捎大众同在朝,汗青大将这一年称为“共和元年”,是我国有切当编年的开端。[2]宣幽:指周宣王、周幽王。
北元魏[1],分东西,宇文周[2],与高齐[3]。
为光复汉室,刘秀鼓起,颠覆新朝,规复国号为汉。东汉用时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解读】
【解读】
【解读】
【解读】
【注释】
[1]兴:鼓起。[2]孝平:孝平帝,在位五年被外戚王莽篡权殛毙。[3]王莽:汉朝大司马,汉元帝皇后侄,殛毙孝平帝篡权为帝,改国号为“新”。[4]篡:篡夺。
【注释】
【解读】
自周平王东迁都城后,对诸侯的节制力开端式微,诸侯国之间经常武力相争,而游说之士们也开端鼓吹、游说,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