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字经(4)[第1页/共5页]
[1]国:诸侯所封之国。[2]风:官方歌谣。[3]雅:正乐之歌。分《风雅》和《小雅》两部分。[4]讽咏:背诵、吟诵。
也有《三字经》版本此句为:“诗书易,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此处选用通行版。
【解读】
【译文】
[1]传:讲解经籍的注释笔墨。[2]公羊:《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公羊高着。[3]左氏:《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左丘明作。[4]穀梁:《穀梁传》,也称《春秋穀梁传》,穀梁赤作。
读书从浅近易懂的开端,奠定肄业求知、为人处世的根本,再进一步研习更通俗的知识。
【解读】
大禹采取疏导的体例治水,疏浚江河,兴建水利,把河道的水疏导到海里,消弭了水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绝代嘉话妇孺皆知,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精力也被载入史册,供先人敬佩学习。墨子在《庄子·天下》中称:“禹,大圣也。”“周文武,称三王。”是指周文王、周公和周武王这三王。周文王普通被视作周朝的建国君王,而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名王。周文王给继位的周武王留下物质保障和精力财产,此中就有周文王儿子周公旦和姜太公来帮手周武王。
【解读】
[1]荀:荀子,名况,著有《荀子》。[2]扬:扬雄,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3]文中子:王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4]老:老子,李耳,著有《品德经》。[5]庄:庄子,名周,著有《庄子》。
有连山[1],有归藏[2],有周易[3],三易详[4]。
【译文】
【注释】
诗既亡[1],春秋作,寓[2]批驳[3],别[4]善恶。
[1]夏:国号。[2]禹:传说中太古部落联盟的首级夏禹王。[3]商:国号。[4]汤:商王朝的建立者汤王,又称成汤、商汤。[5]周:国号。
[1]经:指儒家典范。[2]方:才、当。[3]子:诸子百家之作。[4]撮:撮取。
三传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传》,都是阐释《春秋》的书。
因为周朝的式微,《诗经》内里的微言大义也被人忘记萧瑟了,以是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寓含着对实际政治的批驳以及对各国当权者善罪过动的辩白。
[1]羲:伏羲氏,传说中的当代帝王。[2]农: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医药的发明者。[3]黄帝:轩辕氏,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先人。
三传[1]者,有公羊[2],有左氏[3],有穀梁[4]。
我周公[1],作周礼[2],箸[3]六官[4],存治体。
【译文】
【解读】
【译文】
【解读】
中国传统的礼义品德中很大部分直到明天还是无益的。所谓“开卷无益”,也需求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去学习和担当。
《春秋》是孔子按照鲁国的史乘清算订正的,言简意赅、意义深切,加上年代长远,以是普通人很难读懂。这三本传都是解释春秋的书,人们能够借助于它们研读明白《春秋》。
周武王起兵伐商,纣王兵败后他杀,周朝的汗青最长,用时八百多年。
四书熟,孝经[1]通[2],如六经[3],始[4]可读。
【注释】
【注释】
[1]经:儒家典范。[2]子:诸子百家。[3]史:史乘。[4]世系:帝王家属世代相承的脉系干系。[5]始终:王朝兴亡的委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