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字经(1)[第3页/共5页]
[1]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期间人,礼聘名师在家办起私塾,厥后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2]义方:很好的教诲体例。[3]扬:很驰名誉,申明远扬。
【解读】
【注释】
汉朝人孔融四岁时,就晓得让哥哥吃大的梨。这类尊敬谦让、和睦兄长的事理,是每小我该当打小就晓得的。
只是扶养后代吃穿而不好好教诲,是做父母的错误;只是对门生教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教员的怠慢渎职了。
【译文】
【译文】
为人子,方[1]少[2]时,亲[3]师[4]友,习礼[5]仪。
【注释】
昔[1]孟母[2],择邻处[3],子[4]不学,断机杼[5]。
【解读】
子[1]不学,非[2]所宜[3],幼[4]不学,老何为[5]。
【译文】
【译文】
【解读】
[1]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博览群书,官到尚书令。[2]九:量词,表数量。[3]龄:年龄。[4]席: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前人用以坐、卧,现凡是用来铺床或炕等。[5]执:实施。
【译文】
[1]融:孔融,字文举,东汉鲁国人,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的二十世孙。[2]弟:通“悌”,孝悌,敬爱兄长。[3]长:兄长。[4]知:晓得、明白。
[1]子:后代。[2]非:不,不是。[3]宜:应当,该当。[4]幼:年纪小的时候。[5]何为:干甚么,做甚么。
【注释】
【译文】
融[1]四岁,能让梨,弟[2]于长[3],宜先知[4]。
人生下来的时候,赋性都是良善的,只是后天生长的过程与学习的环境不一样,脾气也就有了好与坏的不同。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该该的。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把握知识,又不懂做人的事理,能有甚么作为呢?
【译文】
【解读】
【译文】
最好的教诲体例就是“贵以专”,培养学习的杰出环境。社会快速生长,追逐胜利的好处足以让人暴躁得不敷温馨,那么真的需求静下心来想想,读好书必须先打好根本。根本安稳才气在根本上作个别题目的专项研讨,根本要求多能,研讨则要求埋头,一专和多能也是同一的,只要多能的根本才气埋头,也只要埋头后才要求多能。
【解读】
【解读】
[1]方:正在、合法。[2]少:幼年。[3]亲:靠近、尊敬。[4]师:师长、教员。[5]礼:规矩。
【译文】
【注释】
汉宣帝期间,有叔侄二人――疏广和疏受,官至太傅和少傅,都是教诲太子的官衔。教了五年后都称病回籍,归田养老。天子和皇太子犒赏他们很多钱,以谢教诲之恩。回到故乡后,他们只顾着与家里族人、亲朋老友、乡里费事人停止宴会,把钱都送给乡里贫寒人家,而不给子孙们买地步,留财产,人们就问他们为甚么。他说子孙们如果本身勤奋,天然可挣钱;如果留下很多钱,只怕他们变得依靠、怠惰,落空斗志,也没甚么好处。
[1]养:扶养。[2]过:错误。[3]严:周到。[4]惰:懒,懒惰。
前人以为万物之数始于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采取十进制计算体例。中国发蒙教诲也正视数学的教诲,重视天然方面的知识根本,就像明天的小学就要学会四则运算一样。因为只要根本安稳,才会有延长下去的生长,做人和做事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