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字经(1)[第2页/共5页]
【解读】
【译文】
【译文】
【解读】
融[1]四岁,能让梨,弟[2]于长[3],宜先知[4]。
【译文】
【译文】
前人以为万物之数始于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采取十进制计算体例。中国发蒙教诲也正视数学的教诲,重视天然方面的知识根本,就像明天的小学就要学会四则运算一样。因为只要根本安稳,才会有延长下去的生长,做人和做事也一样。
为人子,方[1]少[2]时,亲[3]师[4]友,习礼[5]仪。
一[1]而[2]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1]养:扶养。[2]过:错误。[3]严:周到。[4]惰:懒,懒惰。
东汉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晓得贡献父亲,夏季用本身的体温为父亲暖睡觉的席子。这是统统贡献父母的人都该当实施和仿效的。
[1]子:后代。[2]非:不,不是。[3]宜:应当,该当。[4]幼:年纪小的时候。[5]何为:干甚么,做甚么。
如许一本读物被人们奉为典范而不竭传播,必然具有其奇特的文明代价和思惟魅力。《三字经》的魅力在于它教诲思惟的发人深省,夸大教诲对人的首要意义,同时阐述了如何教诲的原则、体例、态度以及内容。一小我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学会做人的品德标准,晓得如何孝敬父母,晓得如何尊敬师长,然后再学习知识。一味寻求餬口手腕与知识技术的传授而缺失品德教诲,无疑将会引发大家可见的不良结果。让我们从广博高深的中国传统文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主动接收与应用吧。
【注释】
【解读】
玉不颠末雕镂加工,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不学习,就不能知书达礼、通理晓义。
汉宣帝期间,有叔侄二人――疏广和疏受,官至太傅和少傅,都是教诲太子的官衔。教了五年后都称病回籍,归田养老。天子和皇太子犒赏他们很多钱,以谢教诲之恩。回到故乡后,他们只顾着与家里族人、亲朋老友、乡里费事人停止宴会,把钱都送给乡里贫寒人家,而不给子孙们买地步,留财产,人们就问他们为甚么。他说子孙们如果本身勤奋,天然可挣钱;如果留下很多钱,只怕他们变得依靠、怠惰,落空斗志,也没甚么好处。
人之初[1],性[2]本善[3],性附近,习[4]相远。
子[1]不学,非[2]所宜[3],幼[4]不学,老何为[5]。
中国的传统教诲是起首把孝道和悌道放在首位,也就是要贡献父母、敬爱兄长,其次是博识广闻、知数识文。《三字经》讲到这里都是讲一小我要接管教诲的首要性和需求性。起首一小我要明白做人办事的伦理品德、标准前后,晓得为人处世的事理,然后再学习文明知识。后文的《弟子规》就有“不足力,则学文。”一小我要先有德再有才,一小我无德却有才是件可骇的事情,那真是叫“缺德带冒烟”。
[1]初:开端的意义,这里指人刚出世的时候。[2]性:品德本性的意义,指人的赋性(天赋具有的本质与脾气)。[3]善:良善,仁慈。[4]习:指习性,风俗。
[1]苟:假定,如果。[2]乃:因而。[3]迁:窜改,窜改。[4]道:体例,事理。[5]贵:值得看重,正视的。
【译文】
[1]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期间人,礼聘名师在家办起私塾,厥后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2]义方:很好的教诲体例。[3]扬:很驰名誉,申明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