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字经(1)[第2页/共5页]
如果从小没有好好教诲,仁慈的赋性就会变坏。那么教诲最好的体例呢,就是要使孩子用心致志地学习。
为人子,方[1]少[2]时,亲[3]师[4]友,习礼[5]仪。
对孩子和门生严格要求是做父母和教员的职责,严格的教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体例,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事理。也有人说,徒弟领进门,修行在小我,这句话也申明小我尽力的首要性。两种说法辩证哲思,相辅相成。
苟[1]不教,性乃[2]迁[3],教之道[4],贵[5]以专。
香[1]九[2]龄[3],能温席[4],孝于亲,所当执[5]。
【译文】
只是扶养后代吃穿而不好好教诲,是做父母的错误;只是对门生教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教员的怠慢渎职了。
玉不琢[1],不成器[2],人不学,不知义[3]。
[1]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博览群书,官到尚书令。[2]九:量词,表数量。[3]龄:年龄。[4]席: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前人用以坐、卧,现凡是用来铺床或炕等。[5]执:实施。
【注释】
[1]苟:假定,如果。[2]乃:因而。[3]迁:窜改,窜改。[4]道:体例,事理。[5]贵:值得看重,正视的。
人之初[1],性[2]本善[3],性附近,习[4]相远。
首[1]孝悌,次[2]见闻[3],知某数[4],识某文[5]。
前人以为万物之数始于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采取十进制计算体例。中国发蒙教诲也正视数学的教诲,重视天然方面的知识根本,就像明天的小学就要学会四则运算一样。因为只要根本安稳,才会有延长下去的生长,做人和做事也一样。
最后的《三字经》由南宋的王应麟编辑,情势上篇幅短小,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有活泼风趣的汗青人物故事,寓含深切的思惟事理;表达上颠末千锤百炼,具有极强的传染力,更寓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服从。该书明清以来续有补充,至民国初年,国粹大师章太炎做了弥补订正,名为《重订三字经》。
【解读】
[1]昔:畴前、当代。[2]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能有德。[3]择邻处:挑选好邻居再住下来。[4]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后代尊为“亚圣”。[5]机杼:机,织机;杼,梭子。
[1]养:扶养。[2]过:错误。[3]严:周到。[4]惰:懒,懒惰。
[1]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期间人,礼聘名师在家办起私塾,厥后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2]义方:很好的教诲体例。[3]扬:很驰名誉,申明远扬。
为人后代的,从小就要靠近教员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边学习到做人办事的事理和礼节。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该该的。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把握知识,又不懂做人的事理,能有甚么作为呢?
[1]首:首要,起首。[2]次:其次。[3]见闻:见到和听到的事。[4]数:指数量。[5]文:指文理。这里指圣贤故事的出处。
【译文】
[1]子:后代。[2]非:不,不是。[3]宜:应当,该当。[4]幼:年纪小的时候。[5]何为:干甚么,做甚么。
【解读】
[1]方:正在、合法。[2]少:幼年。[3]亲:靠近、尊敬。[4]师:师长、教员。[5]礼: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