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结局(下)[第1页/共6页]
只是彼时他太冷厉,未曾将她的姿容刻在心上。
皇家人丁干枯,姐弟俩皆被困在此处,更难有回天之力。
韩蛰不敢设想,倘若真的跟令容阴阳相隔,他会如何。
“回禀皇上,徐逯外出办差,至今尚未返来。”
现在禁军叛变,群臣反目,他还能剩下甚么?
“都城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高僧,他纵不能剃度,记为俗家弟子学佛经,能通透些。”
中间宋建春随即道:“天下百姓皆知皇上无人君之德,致祸乱横生,百姓频频遭难,若非韩相在朝,四方节度使岂肯归服?似冯璋般揭竿而起者,不知多少!自古以来,荣枯盛衰,皆有定命。望皇上早作定夺!”
诞下昭儿后,娟秀娇媚的端倪愈见韵致,淡薄脂粉装点下,黛眉如远山,眼哞似星斗,朱唇漾开笑意,明眸皓齿,风情愈浓。乌鸦鸦的云鬓堆叠,耳畔坠了朱红滴珠,头戴精美凤冠,衬着无双丽色,叫人挪不开眼。
韩镜的丧事很昌大,因韩蛰尚未受禅即位,韩墨兄弟商讨后,仍以尚书令的身份下葬,追赠谥号,永昌帝缀朝两日以尽哀思,礼部尚书亲身筹划,都城百官,几近都登门记念,极尽哀荣。
永昌帝拿到奏表,更觉绝望,只能执意禅让。
但天子的态度毕竟是摆了然,驻守京畿的杨家率先上表,恭请韩蛰受禅,河阳杨裕紧随厥后,江阴曹震、西川尚家、河阴陈陵并无称霸的本领,且都见地过韩蛰的手腕和本领,衡量过后,皆上表归服。
天子禅让的圣旨公布,哪怕朝堂高低各有猜想,还是一片哗然。
谁知高阳公主不答反问, “不是皇上召我进宫的吗?”
“朕何曾——”永昌帝当然没传过这道口谕, 面露不豫,说到一半,蓦地惊觉,跟高阳长公主相顾惊诧。徐逯是御前职位仅次于刘英的内监,在宫廷熬了大半辈子,能爬到现在的职位,也算是办事机警,颇得信重。
初春的阳光亮媚照人,覆盖这座轩昂巍峨的宫阙,殿宇披金,檐头焕彩,就连底下的臣子都精力奕奕,涓滴不见畴前的老气沉沉之态。
甄家门庭萧瑟,里头倒设了小小宴席,甄嗣宗居中而坐,四周数位老臣,都是昔日故交,跟韩家不太对于,却又希冀攀着太子的高枝飞黄腾达的——府里都有些职位,却难以摆布朝政,算是最后一波不平韩蛰的刚强老臣。
世人七嘴八舌,劝谏不止,外头火把熊熊,柴隆和韩征、尚政坐镇,羽林卫纹丝不动。
还没走到殿门口,明晃晃的满殿灯火下,韩蛰健步而入,中间是中书侍郎章公望和六部尚书,前面跟着那位早已叛变朝廷的锦衣司副使樊衡。
章斐的事是永昌帝色迷心窍,将她温婉的女儿害成那样,她觉得,他会感激?
韩家寻医问药,却挽不回韩镜低沉的意志,只能守在榻旁,眼睁睁看他油尽灯枯。
老臣退隐,却仍有宋建春等能臣中流砥柱,新秀亦如雨后春笋,在韩蛰成心汲引的这两年崭露头角,足以重振朝堂。
宫廷以内,永昌帝姐弟俩形同囚禁,莫说向别通报动静,连太子的面也没能见到。
冷峻的端倪微垂,对上那双吵嘴清楚的慧黠眼眸,通俗眼底便浮起笑意。
“朕召你?”
永昌帝的心几近颠仆冰窖里,就见樊衡关上殿门,隔断他的视野。
永昌帝则搬家北宫,太子迁出东宫,将皇宫各处正殿楼阁腾出来,由工部略加补葺,迎新帝入主。
全部麟德殿顷刻沉闷起来,永昌帝内心咚咚直跳,下认识今后退了两步,被高阳长公主悄悄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