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塘(一)[第2页/共3页]
苏高照叹道:“豪杰诗需豪杰诵,此几句词曲鄙人从小至今听过不知凡几,但从未有如赵大人般气势豪放,闻之表情荡漾!”
苏高照扬嘴笑道:“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不知其多少。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酝,歌舞而行。没来杭时,见条记中有书此笔墨,甚觉怪诞,待身临其境,方着名副实在,可谓奢矣。”同时眼露点点滑头,“这便是郑公设山五商总行在杭州的起因之一。”
郑芝龙尚将来杭,苏高照成心导游,舍弃了顺道进入州城的艮庙门与庆春门,由北绕路,过武林门、钱塘门,先抵西湖畔。当时雪势已大,目视湖面,扬扬雪幕下,莲池数十亩接连不断,虽莲花已萎,但仍能见其盛时范围。湖上飞桥小亭连亘,寒梅沿湖矗立,雪敷之上,真有种“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的意味。
藤信亮回道:“下南洋才冬发夏回,去日本,则春夏发秋冬回,等过了年,乍暖还寒的时候我再出发。”
“苏远洋,杭远洋,如此罢了。”
几杯温酒下肚,席间氛围活泼起来,聊不数句,苏高照内疚道:“鄙人方才问过,郑爷不在嘉兴,将直去杭州府。是以......恐怕还得劳赵大人多费些脚力。”
赵当世惊奇道:“我本谓两国相隔千里,来去甚艰,岂知如此便利!”
几人话题随即转到贸易上来,扯了一会儿,赵当世又问:“藤兄最
“苏杭并称,为何舍苏而取杭?”
苏高照将脸一板道:“藤兄不是我中国之人,自不知我国士子,名弘远于利。廪膳生的食廪天然不算甚么,然对大少主而言,这身份倒是莫大光荣。岂能简朴以银钱度之!”
藤信亮哈哈笑道:“郑爷富甲天下,莫非还要公家赐与炊事补助福松?”
苏高照转道:“不几日便是除夕。此次除夕,赵大人等就在杭州过,交给鄙人筹措便是。”
赵当世闻言暗自点头,自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庞心恭要去日本、朝鲜一带活动,正愁没有带路人,这个藤信亮既然有打算返国,那么比及了杭州举荐二人相见,正可搭上伙。
离城三十里,落脚竹筱港,稍事补给后解缆挂帆直发镇江。沿岸田亩衍沃,人稠船众,庐舍、寺庄、竹树等等极盛。半夜闻仪真有乱民暴动进犯衙署,故而未停,过夜船上。再一日,经蜿蜓蟠伏的瓜步山,逆流直抵镇江。
藤信亮喝口酒道:“是啊,福松与我一船来浙。只不过几月前下了船后,我和他便即分开,他走陆路回福建中左所了。不过郑爷既要来杭州,他想必也陪侍摆布,过两日当也能见着。”
赵当世拥戴道:“此等小小年纪就成秀才,非才调横溢者不成。虎父无犬子,年青有为,令人叹绝。”旋即起杯,“来,苏兄,为庆郑家有此明日之星,我敬你一杯。”两人对饮浮白,顾视点头。
赵当世又是连连称谢,正说间,楼梯笃笃,一个矮壮男人快步登上楼来,四周张望。赵当世一眼就看到了他,其人虽着汉装,但皮肤黢黑,头顶一块剃得精光发亮,只留前额一撇以及脑后至颈的一片头发,另还扎了个高耸的短直辫,不类汉人。这时苏高照起家,将那男人迎上桌,笑着先容道:“各位,这位也是远道而来的客人。”
赵当世慨然道:“人常言‘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岂不知慷慨与否安闲民气,何分南北!”
一问一答,二人皆大笑。
苏高照与赵当世并马而行,道:“东南州县,以南京、姑苏、杭州为最,口皆百万人。而杭州井屋鳞次,炊火数十万家,生聚富强,冠绝浙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