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章 民国二十年(1931)[第3页/共20页]

丁文江,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1921年与胡适同办《尽力周刊》,倡导“好人当局”。1926年4月,曾任淞沪商埠总办。5月,他在上海各个人欢迎会上颁发演说,此中有“鄙人为一书白痴,一个大傻子,决不以仕进而窜改其脸孔”等语。1926年7月,鲁迅曾在《顿时支日记》一文中,一口气攻讦了陈源、胡适、牛荣声、刘海粟等一干人,此中有丁文江。鲁迅于1931年12月写的文章《知难行难》中,针对《申报》一则电文,“南京专电:丁文江、胡适,来京谒蒋,此来奉蒋如,对大局有所垂询……”,再次对丁、胡停止讽刺。

《骆驼草》周刊是一本新的散文杂志,周作人主持,由废名筹办。1930年5月,在《骆驼草》出版前两个月,迁到上海的《语丝》停刊。语丝社是文学研讨会一脉的一个文学社团,《语丝》推出并构成的富有思惟锋芒的当代漫笔,对中国当代散文有进献。

不尊敬原著的志愿,私行对《骆驼祥子》的布局、人物、题旨停止窜改、“归化”,老舍是不附和的。这也是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翻译作品原则的弊端行动。但是,恰是伊万·金如许的译本,使老舍的作品产生了遍及的天下影响。

另几封书柬也是写朋友集会、谈诗说禅的。前不久,见收信人朱英诞写的《记念冯文炳先生(外一篇)——西仓清谈小记》(《新文学史料》)一文,让我们对当时废名的处境有所体味。

九一八事情,唤醒了国人的爱国热忱和血性。本来安静教书治学的糊口,已弭平胡适因攻讦百姓党独裁带来的伤痕,沉寂的书斋也减退了胡适在上海的政治热忱。固然治学和讲授的环境深受影响,而心志有些遗憾,但在关乎国度存亡的大是大非的汗青关头,他的一腔爱国热忱,又在他身上澎湃彭湃。

老舍长于报告。报告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活。舒济在《老舍报告集·跋文》中说,他曾有一百七十多次的报告记录。1936年在北京大学做《闲话创作》报告,第二天《北平晨报》报导:大会堂里“俱无安身之地了”,“能够说突破了向来公开报告的盛况”。没有好身材支撑,是办不到的。

1926年,废名对鲁迅是了解的。他在那年6月的日记中写道:“明天读了《语丝》八十七期鲁迅的《顿时支日记》,实在感觉他笑得苦……而他打趣似的赤着脚在这波折的门路上踏。”但到了1930年,废名对鲁迅站到右翼作家一边就不睬解了。他曾在《人间世》写文章攻讦鲁迅、郁达夫等构造的左联是“文士建功”。天然遭到鲁迅的攻讦,鲁迅在《势所必至,理有当然》一文中,讽刺道:

是年,胡适还曾复书闻一多、梁实秋,成心牵头《莎士比亚选集》的翻译事情。可惜,各种启事,这一文明工程竟由梁实秋一人穷毕生心血,独立完成三十七卷本《莎士比亚选集》。

1930年1月5日,周作人在给胡适的信中说:“去冬十一月次女若子病故,表情卑劣,至今未能放心读书,自思对于死生别无甚迷执,唯亲子之情未能恝然。”

张寿镛虽多年在朝为官,但以其朴重和理性,站到了胡适的一边。张寿镛(1875—1945),字伯颂,号泳霓,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乃明末抗击清兵的豪杰张煌言的后嗣。张煌言,崇祯时的举人。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他与钱肃岳等官吏建议奉鲁王朱以海监国。清兵入浙东,军败又随鲁王逃浙闽本地,后入据舟山。永历八年(1654),钱肃岳率军北伐。张率军经宁国、徽州北上。因郑胜利兵败,深切无援,又返回浙东,居悬岙岛(今象山境),不久,被清兵所俘,在杭州遇害。有《张苍水集》《北征集》等留世。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