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第2页/共32页]

1930年下半年,沈从文的讲义改名为“新文学研讨”,在武汉大学以线装发行。沈从文将此书寄给远在美国的朋友王际真,并在《致王际真》(《沈从文选集》第十八卷)中说:

查1915年4月6日鲁迅日记,记曰:

刘仁轨(603—685),唐朝大臣,唐太宗奇其才,由陈仓尉累迁至给事中。显庆四年(659)出为青州刺史。翌年,苏定方灭百济(朝鲜)小国后,留刘仁轨镇守。百济王子扶余丰复兴,进围刘仁愿于府城,刘受命往援。龙朔三年(663),唐派孙仁师往救,刘仁轨败倭军于白江口,遂灭百济。他统兵镇守,生长出产,为灭高丽缔造了前提。

梁实秋带有保守和清教色采的新人文主义攻讦实际,根基上是反文学主潮又不失规戒的,他的这段话,比简朴地骂几句百姓党的反民主反自在的本质,要深切很多,具有深远影响。

世人多把陈寅恪之“恪”字,读作“què”,说是因陈氏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人,本地读“恪”作“què”。据《保护语林》考据,上杭的客家话里,底子无“q”这个声母,“què”应为粤语的“恪”的发音。陈寅恪本人在成都燕大讲课时,曾亲口对人说:“我的名字念‘客’。”有人曾问陈寅恪,既然你本身将“恪”读成“kè”,而世人却读成“què”,你为何不予以改正呢?陈笑着反问:“有这个需求吗?”因而,世人误读至今。实在,陈寅恪不改“恪”之读音,乃有出处,《辞海》载:

一些质料说,钱穆去找胡适借《求仁录》一书,胡适虽有,却怕失而不借,成果钱穆在书摊上“仅数毛钱购得”,有甚么意义呢?

五四活动以后,北大乃至社会突有“新潮社”社员傅斯年、罗家伦被“安福俱乐部拉拢”之传闻。启事是否与5月5日,傅斯年和胡轰隆产生争论乃至大打脱手有关,不得而知。本日,傅主张北大门生应集合力量救援被捕同窗,而胡则对峙持续扩大游行请愿的范围。二人都对峙己见,乃至脱手互殴,傅的眼镜被胡打碎。大怒之下的傅斯年退出活动。所谓被“安福俱乐部拉拢”,系别有用心者辟谣。最有压服力的是,傅斯年在当年10月,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发在《新潮》)一文中,深思了五四活动,写道:“五四活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势窜改了。有憬悟的添了很多,就是那些未曾本身憬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雷,吓得复苏”,“今后是社会改革活动的期间”。

胡适发《保全华北的首要》,傅斯年遂以为胡适有主和之嫌,勃然大怒,以退出《独立批评》表白态度。一些史家为攻讦胡适,假造胡适与傅斯年之争,系主战与主和之争。风趣的是,这些论者,是一向视傅斯年为反动文人而加以挞伐的。此时,傅斯年只是他们手中的一块砖头,目标是打击胡适的。而究竟是,傅斯年看过胡适很多关于抗战的文章,又在丁文江等朋友的劝说下,特别是与教员胡适长谈以后,体味了胡适的实在企图后,与教员重修旧好。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