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第2页/共27页]
七年龄后,古城还是。为了养病,林徽因住进香山的双清别墅。一人在溪流石径间徘徊,旧事历历在目。她想起拜伦的诗:“人间哪有一种欢乐能和它拿去的比拟,呵,那冥想的晨光已跟着豪情的枯凋而委靡;并不但是少年脸颊的桃红敏捷地退色,还未等芳华流逝,那心的花朵便已干枯。”徐志摩常到这里看望孤傲的林徽因,那“心的花朵”仍然素净。
1937年,抗日战役发作,清华大学分散搬家,金岳霖又出资五十银圆,安排殷海光安然返回故里。
到了更严格的“文明大反动”光阴,萧乾从湖北干校回京治病,同时为处理本身被无端充公的住房题目,四周驰驱乞助。他也没健忘去看教员沈从文。见他挤在一间小屋内忙着写《中国当代服饰研讨》一书,为改良沈从文的住房前提,他到处号令,乃至找到当时在北京市“革委会”事情的朋友帮手。
走上讲台,金岳霖当真地讲课。上面的门生当真地听了半天,发明闻名哲学家金岳霖的结论,是小说与哲学没有干系。望着金岳霖脸上天真对劲的浅笑,门生们先是沉默,然后发作了一阵大笑。有人不甘心让金岳霖耍了一番,就问:“您说小说与哲学没干系,那么《红楼梦》呢?”
1935年,金岳霖接到一个陌生的中门生殷海光的信,信中说他读过金先生由清华大学出版的逻辑学课本后,很感兴趣,并向他就教一些关于逻辑的题目。金岳霖很赏识这位十六岁中门生的才华,回了信予以鼓励,并邮寄一些有关的册本给他。
金岳霖和泰勒同居时,一天,打电话给赵元任佳耦。赵元任,说话学家。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返国到清华大学任教,次年重返哈佛大学学习说话学实际,后又去法国研讨说话学。1925年再到清华任教,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称为研讨院的“四大导师”。
举止漂亮安闲迟滞而神采奕奕的气度,令人望而生敬,自但是然涌起一种“景之仰之”的崇拜之情,然后靠近起来,却让人不时到处感到亲热,感到爱抚。
1933年9月,刚到北平不久,沈从文正式接办天津《至公报·文学副刊》(后改名《至公报·文艺副刊》)。从1928年起,《至公报·文学副刊》由吴宓主编。
这今后,萧乾与林徽因成了好朋友。他们常常到美学家朱光潜家,插手北平的另一文学沙龙“读诗会”。林徽因学问赅博,思惟灵敏,言语锋利,对文学常有独到观点,常常与人争辩不休。一次,她当着墨客梁宗岱的面,攻讦其诗作,相互就争辩起来。与林徽因交友及获得沈从文的鼓励,萧乾的小说创作一发不成清算。从1933年到1934年,他每月起码写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由本身选或交沈从文选出一篇,其他的就撕掉。这是作家中未几见的。他宁少毋滥的松散创作态度,深得朋友赞美。一篇小说颁发可得稿酬二十大洋,能够处理用饭留宿诸开消。邻近毕业,没时候创作小说,他就写《书评研讨》作为毕业论文,副本交黉舍,副本由郑振铎卖到商务印书馆,“得了两百块钱,那是我第一次拿到那么多钱”。
那几天我喜得真是有些坐立不安。老早就把我那件蓝布大褂洗得干清干净,把一双旧皮鞋擦了又擦。礼拜六吃过午餐我蹬上脚踏车,斜穿过大钟寺进城了。两小时后,我就羞怯怯地跟着沈先生从达子营跨进了总布胡同那间驰名的“太太的客堂”。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她穿的倒是一套骑马装,话讲得又多又快又镇静。不但沈先生和我不大插嘴,就连在坐的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也只是坐在沙发上边吧嗒着烟斗,边点头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