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民国清流.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六章 民国二十五年(1936)[第1页/共18页]

胡适闻之,于3月6日写《天下震惊以后》(《独立批评》第四十一号),怒斥热河守军放弃国土仓促败退,乃“摧枯拉朽的失利”:

我们此时或许有力光复失地,但我们决不成在这天下的品德援助完整援助我们的时候先就把失地签让给我们的仇敌。我们或许还要受更大更惨的侵犯,但我们此时已被“逼上梁山”,已是义无反顾的了。我们此时对本身,对天下,都不能不对峙那品德上的“不承认主义”,就是决不承认侵犯者在中国国土内用暴力形成任何局面、条约或和谈。

5月31日,天下各界救国结合会在上海建立。其首要卖力人沈钧儒、史良、沙千里、王造时率各界大众,走上街头,请愿游行。

海明威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能够让我们重新核阅周氏兄弟。

周作人一贯平和淡然,但在此这等刻薄刻薄,定有深层启事。这让人想起鲁迅那篇《趋时和复古》。该文颁发在1934年8月15日的《申报·自在谈》。文章一开首说:

1935年1月1日出版的《文学》杂志,颁发了一篇《林语堂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左联的论理家胡风。在文章中,针对周作人关于蔼理斯将叛徒与隐士统于一身的观点,胡风指出:“蔼理斯底期间已经畴昔了。季世的我们已经发明不出来回避了实际主义而又对实际有主动感化的门路。就现在的周作人氏说罢,要叫‘伧父竖子’的我们在他内里找出在实在意义上的‘叛徒’来,就是一个天大的困难。”意义是作为“隐士”的周作人,已落空了他的汗青主动感化了。

半农先生一归天,也如朱湘庐隐两位作家一样,很使有些刊物热烈了一番……他已经将近被封为复古的先贤,可用他的神主来打“趋时”的人们了。

呜呼,被梁实秋称为“比较暖和和高雅的”日本人,这是如何啦?

天下日报载北大将迁汴,闻之欣然。吾侪教书匠亦竟然得列于古物南迁之次而南渡,此非大可丧事乎。不但如此,照此推论下去,大略幽燕沦亡已属定命,而华夷之界则当在河——不,非当也,乃是决定的必在河哉,前人所谓通途但是当指此耳。

胡适又是非常正视中日两国群众的友情的。

王西彦是1933年暑假单身到北平进入中国大学国粹系读书的。后又插手北平左联和旧学联的活动,插手一二·九活动,被选为“北平作家协会”候补履行委员。他的回想,明显是厥后传闻的,是以与究竟有出入。

蓝布大衫偏窃喜,笑看猴子沐而冠。

胡适算是体味周作人的,但周作人对本身的解剖,似比胡适严峻。同月,周作人写了《本身的文章》,谈到本身文章和为人处世的冲突:

同年10月,周作人又写《颜氏学记》,峻厉怒斥“日本以外则不吝与天下为敌,欲吞噬亚东,内则勇于在粉碎国法,欲用暴烈手腕建立法西斯政权”。

1984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停止了“吴承仕同道出世一百周年”记念活动。同年3月27日,《群众日报》颁发蒋南翔写的《记念吴承仕同道出世一百周年》记念文章。文中说:

并不“专谈风月”,对乃兄熟谙透辟

“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多数有烦躁心态,文明也带一股烦躁之气。而周作人等人寻求的平平闲适之气,即胡适所说的“淡远”“平和”之气,绝非是一种对实际回避,而是一种超出,一种对实际更复苏的掌控。即便从品德、事功角度去看,闲适淡远的境地也是表现着随缘任运的明智和“以物观物”的聪明。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