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二节 “五一三”事件的过程及影响[第3页/共8页]

1969年5月10日大选投票还是停止,成果春联盟党而言,不啻一场沉重打击,反对党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联盟党虽保住告终合邦议会中的多数席位,但却由1964年的89席降为66席,获得的选民票数比例亦呼应地从58.4%降为48.5%。联盟党在州议会推举中也一样尝到了苦果。在马来选民占多数地区,泛马来亚伊斯兰党保持了对吉兰丹的节制权,民主行动党或民政党亦有一名华人候选人得胜,更严峻的是,很多华人选票此次未投给马华公会,使其在33个合作席位中只获得13席。联盟党在槟城也输给了民政党,在其派出的24名候选人中,独一4人得胜,民政党则有16位候选人胜出,民主行动党获3席,另一反对党获1席。在具有大型华人选区的雪兰莪和轰隆这两个经济大州,联盟党亦未能取很多数职位:民政党(博得4席)和民主行动党(博得9席)在雪兰莪选战中大得胜利;群众行动党(博得12席)、民主行动党(博得6席)和民政党(博得2席)整整博得轰隆40个席位的一半,联盟党获得19席。印度国大党在1964年大选中曾获得3个席位,此次大选亦减少了一名,为2席。是以,使联盟党未能在结合邦议会中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议席,这是顺利点窜宪法所必须的在朝党的席位要求。

1969年大选结束后,人们在选战中被激建议来的亢奋情感并没有随之而安静下来,反而因为或许是出人预感的挑选成果,使之变得更加严峻不安。最严峻的当然是联盟党,特别是在此中占安排职位的巫统。以是,在推举成果逐步被表露后,该党魁首们就从速堆积在一起,以图对推举后的政治情势做出及时反应。但是,此时党内呈现的一些要求表白了右倾化的生长迹象,此中包含组建一个更加马来化的内阁,即要马来人领受原出处马华公会代表担负的工商和财务等部权柄。而被以为是支撑华人的巫统的魁首Tunku Abdul Rahman(特别攻讦他在制定并通过《1967年国语法案》未能对华人采纳充足倔强的态度)则成了被攻讦的工具,职位和影响力遭到了极大的影响,这表白联盟党内、巫统内部都激发了新的危急。

以下这些有首要影响感化的决策都是在国度处于“告急状况”(1969年5月14日至1971年2月23日)下制定和实施的。

不管如何,自1955年以来,一向在朝的以巫统为首的联盟当局,对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是难辞其咎的。这不但是联盟党在竞选中亦曾打过族群题目的牌,并且是在其耐久在朝过程中,在处理族群题目方面实际证明并没有阐扬应有的感化,这除了汗青的启事使得马来亚/马来西亚的族群题目在当时确切是积重难返外,联盟当局过分热中推行文明异化政策也应是一个首要的启事,固然作为最首要带领人的Tunku Abdul Rahman也常常夸大马来亚,马来西亚是由多元族群构成的这一客观实际,也常常夸大他代表国度好处而不但仅是马来人的好处,是以被指责偏向华人,出售马来人,但是,事件产生后,他还是把任务推给了马来亚**和华人私会党。马来西亚的政治之以是被称之为族群政治,其最首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国度魁首在制定和实施大众政策的过程中,始终没法摆脱本族群好处和要求的局促态度,这不但是出于他们小我的政治观点和态度,更首要的是他们接受着来自本族群的压力。实际上,巫统的魁首们当时就面对着党内右翼民族主义者的庞大压力。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