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论语八佾(1)[第2页/共4页]
乐是表达人们思惟感情的一种情势,在当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示,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品德感情和要求,以是乐必须反应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络起来,以为没有仁德的人,底子谈不上甚么礼、乐的题目。
【原文】
【注释】
【注释】
【注释】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谓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注释】
孔子说:“一小我没有仁德,他如何能实施礼呢?一小我没有仁德,他如何能应用乐呢?”
【原文】
【译文】
④堂:接客祭祖的处所。
【评析】
春秋末期,仆从制社会处于土崩崩溃、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反叛的事情不竭产生,这是封建制代替仆从制过程中的必定表示。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天井,是典范的粉碎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示出极大的气愤,“是可忍孰不成忍”一句,反应了孔子对此事的根基态度。
这一段话表白两个题目。孔子对夏商周朝的礼节轨制等非常熟谙,他但愿人们都能恪守礼的标准,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以为对夏商周之礼的申明,要靠充足的汗青文籍贤人来证明,也反应了他对知识的务实态度。
【原文】
【原文】
【评析】
【评析】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不成忍也!”
【译文】
【注释】
①旅:祭名。祭奠山川为旅。当时,只要天子和诸侯才有祭奠名山大川的资格。
②示诸斯:“斯”指前面的“掌”字。
①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当代的射礼。
【译文】
【评析】
3.5 子曰:“蛮夷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译文】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过后素”中,贯穿到仁先礼后的事理,遭到孔子的奖饰。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动起束缚感化的外在情势——礼节典礼;素指施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甚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普通以为是后于仁的品德情操。孔子以为,表面的礼节典礼同内心的情操应是同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③起予者商也:起,开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③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嗣,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原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典礼,从第一次献酒今后,我就不肯意看了。”
【原文】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偶然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寂静厉穆。
季孙氏去祭奠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莫非不能劝止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莫非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①蛮夷:当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野蛮,贫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3.13 天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开罪于天⑤,无所祷也。”
①禘之说:“说”,实际、事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祭奠先人就像先人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身插手祭奠,那就和没有停止祭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