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论语八佾(1)[第1页/共4页]
【注释】
【注释】
3.2 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③起予者商也:起,开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3.1 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不成忍也!”
【原文】
【评析】
【译文】
孔子说:“蛮夷(文明掉队)固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3.10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③。”
【注释】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并不过量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以是,这一章他说祭先人、祭鬼神,就仿佛先人、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以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夸大插手祭奠的人,该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感情。如许看来,孔子主张停止的祭奠活动主如果品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八佾》篇包含26章。本篇首要内容触及“礼”的题目,主张保护礼在轨制上、礼节上的各种规定;孔子提出“绘过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惟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品德主张。本篇重点会商如何保护“礼”的题目。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典礼,从第一次献酒今后,我就不肯意看了。”
【译文】
①蛮夷:当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野蛮,贫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①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嗣。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评析】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过后素”中,贯穿到仁先礼后的事理,遭到孔子的奖饰。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动起束缚感化的外在情势——礼节典礼;素指施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甚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普通以为是后于仁的品德情操。孔子以为,表面的礼节典礼同内心的情操应是同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评析】
①旅:祭名。祭奠山川为旅。当时,只要天子和诸侯才有祭奠名山大川的资格。
【评析】
③可忍:能够忍心。一说能够容忍。
【注释】
【本篇引语】
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②诸夏:当代中原地区中原族的自称。
在孔子的思惟里,有激烈的“夷夏观”,今后又逐步构成“夷夏之防”的传统看法。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蛮夷”要好。这类看法是大汉族主义的泉源。
【译文】
3.13 天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奥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开罪于天⑤,无所祷也。”
孔子说:“君子没有甚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有人问孔子关于停止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晓得。晓得这类规定的人,对管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轻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偶然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寂静厉穆。
②易:管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典礼办理得很殷勤。一说谦恭、夷易。
③女:同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