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灵山[第2页/共4页]
韩湘不无遗憾的答道:“此为梅氏私家之学,我能就读梅氏私塾已是沾荫,欲求却未能得传。”
实在梅振衣暮年就有这类预感,现在预感成了实际,闻声这一对叔侄言语,天然就留意了。(注:详见本书249回)
这一番对话淡的是世风与文风,乃至提到了汗青的演进。要清楚现在的韩愈并不是后代尊崇的昌黎先生,只是一名浅显的年青学子,能说出如许一番事理相称不简朴。而韩湘这位少年所言,竟谙合悟道。
梅振衣当年让弟弟振庭立家塾,使族中后辈能读书当然是功德善举,一家之善不成能尽庇芜州,他是给本地的各大望族做个榜样。随后芜州各大望族只要有前提的,纷繁效仿梅家立了家塾,此中前提最好的当然还是梅氏家塾。
徐妖王:“能得梅真人如此考语,看来他毫不简朴,你们慢聊,我喝我的茶。”
“这少年根器与悟性极佳,正合修习你所传丹道,没想到啊梅真人此番下界,还能再结传法之缘,他如果个小妖怪,我就要和你抢门徒了。”另一张桌子上喝茶的徐妖王以神念暗道。
……
梅振衣笑道:“先生莫谦善,有一言可证,便可师我。然孟子有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叨教先生何解?”
“省身心六合调摄,你应当学过喽?”徐妖王又问道。
韩湘又笑了:“佛如有灵岂能作祸祟,作祸祟者是妖邪不是佛,所谓殃咎多为世人自取,与佛何干?叔父对现在天下佛门靡风很不满啊?”
韩愈三岁成孤,由长兄韩会扶养,韩会是韩愈异母的大哥,比他大了二十多岁。韩会曾在长安为京官,后被贬韶州,韩愈十二岁那年,韩会归天。当时战乱不止,兄嫂郑氏带着小叔韩愈与儿子韩湘来到江南芜州,购置财产定居。
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灵山
“您熟谙我?是的,我在梅氏家塾已就学三年。”固然是陌生人,韩湘仍很有规矩的答复。
韩愈很年青也没有显赫的申明背景,此时未中进士也很普通,但三试未中回籍表情自不会太好,侄儿就陪着他四周散散心,这一天刚从文昌乡庙会看热烈返来,叔侄两人一起走一起闲谈。
梅振衣浅笑点头:“此来已有收成,你也不必再随为师四周游逛了,回山!”
徐妖王:“论修为见知,我不如你,论传承松散渊源深厚,也没法与正一门比拟,好苗子还是你来栽吧。……但我见你对那韩愈更感兴趣,乃至有几分恭谨,他此世却非有修仙缘法之人。”
“叨教主家,这茶肆何时开张,我之前程经怎没有印象?”趁应愿上茶的机遇,韩湘问道。
不记得来时道边有茶肆啊?韩愈叔侄望中间一看,还真有一间。两间屋子几座草亭,顶风挑着幌帘,草亭中摆着桌椅,屋门前放着长案,案上煮茶的器物一应具全。有一秀美出尘的女子站在茶肆前迎客,另有一名摇扇的文士正在草亭中喝茶。
韩湘笑了笑:“叔父真是锋利,竟能将那几位肥僧斥退无言以对。但他们临去之时咒你将遭报应,乡民皆惊惧不已。”
应愿微微一笑:“这确是新开张的茶肆,你之前没见过也是天然。”韩湘闻言眨了眨眼睛,仿佛想说甚么却没有持续诘问。
这不能指责梅应行的师父李元中教诲的不好,当年孙思邈门下的梅振衣本身也有忽视,还是被程玄鹄先生点醒。
韩愈点头道:“非我欲呵叱,而是他们自寻。那些乡民礼佛虔诚,争相解囊供奉,如此也就罢了。更有甚者父母老婆居寒庐,却散财物于佛门,另有人伤身扶养,殊为不仁不孝。……那几位肥僧到我面前,见我未虔诚躬身,竟斥我不敬佛事,我非向佛之人,这不是找骂吗?此等人不斥,天下何人可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