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灵山[第3页/共4页]
叔侄正在说话间,劈面走来一名头戴玉簪的羽士,上前拱手施礼道:“小道姓梅,芜州人士,方才听二位之言,有证我所思,特此现身伸谢!……若不嫌冒昧,可否请到茶肆小叙?”
韩愈沉吟道:“今确有不如古之处,但不能言今不如古,应究思学之风,贤人无常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世事日新,世学亦日新,有万年之师道,却无万年之师学。”
韩愈正色道:“此古乃朴,并非枯骨。自古诗言志、文载道,后汉以来文流行丽专事工巧,求形之奇诡而略神之所寄,文章千古事,应求凝练中转载道解惑。”他现在所谓的“文”,并不是狭义的文学或文章,而是指广义的学风。
……
不记得来时道边有茶肆啊?韩愈叔侄望中间一看,还真有一间。两间屋子几座草亭,顶风挑着幌帘,草亭中摆着桌椅,屋门前放着长案,案上煮茶的器物一应具全。有一秀美出尘的女子站在茶肆前迎客,另有一名摇扇的文士正在草亭中喝茶。
韩愈:“患在‘好为’,非在‘人师’,人之过在耻于师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此为此为君子之行,前人留荫于后代,而厥后者得意之省于身心。不学之、思之、修之,行之,进之、益之,则事无所成。”
实在梅振衣暮年就有这类预感,现在预感成了实际,闻声这一对叔侄言语,天然就留意了。(注:详见本书249回)
“省身心六合调摄,你应当学过喽?”徐妖王又问道。
韩愈很年青也没有显赫的申明背景,此时未中进士也很普通,但三试未中回籍表情自不会太好,侄儿就陪着他四周散散心,这一天刚从文昌乡庙会看热烈返来,叔侄两人一起走一起闲谈。
梅振衣笑道:“先生莫谦善,有一言可证,便可师我。然孟子有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叨教先生何解?”
应愿问道:“师父收了这间茶肆,我们还要去赶集吗?”
“叨教主家,这茶肆何时开张,我之前程经怎没有印象?”趁应愿上茶的机遇,韩湘问道。
寺院放贷看似不收利钱,但是百姓的抵押之物在动乱荒年是不值钱的,寺院即是趁灾荒战乱低价收买了大量的庙产,若碰到会追求取利的庙主,这一手玩的会更狠,有很多房产地步到手的确和白拣一样。唐中期均田制的粉碎,一个身分是战乱,别的一个很首要的身分就是地盘兼并。
韩湘点头道:“先秦诸家之说,太史公之文,有此朴风,莫非真是今不如古吗?”
梅振衣当年让弟弟振庭立家塾,使族中后辈能读书当然是功德善举,一家之善不成能尽庇芜州,他是给本地的各大望族做个榜样。随后芜州各大望族只要有前提的,纷繁效仿梅家立了家塾,此中前提最好的当然还是梅氏家塾。
但“省身心六合调摄”应是公开显传,梅家先人藏擅自重不是梅振衣本意,也不成能是梅应行教唆。梅应行如本年纪也不小了,身为梅氏家主不成能亲身照看家塾平常琐事,这是下人们的不对,但也是他的忽视。
韩愈三岁成孤,由长兄韩会扶养,韩会是韩愈异母的大哥,比他大了二十多岁。韩会曾在长安为京官,后被贬韶州,韩愈十二岁那年,韩会归天。当时战乱不止,兄嫂郑氏带着小叔韩愈与儿子韩湘来到江南芜州,购置财产定居。
书中暗表,那位年青的后生姓韩名愈字退之,就是被先人尊为“文起八代之衰”、“百代文宗”的昌黎先生。若谈诗,太白冠绝千古,若论文,昌黎为百代文宗。而韩愈身边的那位少年,是他的兄长韩会之子韩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