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灵山[第1页/共4页]
有人手头缺钱时,寺院供应无息告贷,这当然是积德,起码从佛家教义的解缆点是如此。当承平乱世时隐患不大,但天下动乱时,老百姓因为避祸、荒废等启事还不起告贷,大量的房产地步就归寺院统统。
徐妖王:“论修为见知,我不如你,论传承松散渊源深厚,也没法与正一门比拟,好苗子还是你来栽吧。……但我见你对那韩愈更感兴趣,乃至有几分恭谨,他此世却非有修仙缘法之人。”
“叨教主家,这茶肆何时开张,我之前程经怎没有印象?”趁应愿上茶的机遇,韩湘问道。
韩湘不无遗憾的答道:“此为梅氏私家之学,我能就读梅氏私塾已是沾荫,欲求却未能得传。”
梅振衣当即化出显形兼顾悄悄前去菁芜山庄,经验儿子重视立下家训,今后不要再出这类事情,本尊法身还坐在原处陪韩愈叔侄喝茶。只听韩愈道:“韩湘,人立于世自省身心,非止此徒。……然此道非专利谋生技艺,而是涵养身心显学,自重之举殊无需求。我等不成责之,莫效之便可。”
回到正一三山随缘小筑,知焰见到梅振衣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你了,证悟又有进益!”
韩愈又朝梅振衣拱手道:“道长姓梅又是本地人士,我此言如有失敬之处,还瞥包涵!”
应愿扮作茶娘,徐妖王扮作茶客,梅振衣窜改出一间茶肆请韩家叔侄相坐小叙。见这羽士气度不凡,茶肆也洁净高雅,茶娘还很标致,韩愈叔侄恰好走累了口渴,当即也没有推让,就到草亭中坐下了。
按当时的律令,寺院不交税赋,寺僧不平徭役,这给处所民生和国度财务都形成了庞大的压力,而浅显百姓普通看不清这些,上寺院供佛的人却更多。天下佛门靡风大盛,有修行的高僧寥寥,脑满肠肥作威作福的和尚很多。像韩愈这类人,天然看不惯。
梅振衣捻须道:“他若寻来,便有缘法。”
梅振衣:“人间论事,不能仅以修为凹凸、法力深厚相较,比方我已证金仙,却不敢在先师孙思邈面前论修为成绩,与这位韩愈先生也是如此。”
韩愈:“患在‘好为’,非在‘人师’,人之过在耻于师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此为此为君子之行,前人留荫于后代,而厥后者得意之省于身心。不学之、思之、修之,行之,进之、益之,则事无所成。”
知焰:“这些日子你一向如有所思,在芜州一带游少年时故迹,本日回山面带浅笑如有所得,我怎会看不出来?你究竟证悟了甚么?”
“徐兄如有传法之心,就亲身点化仙缘,我不与你争。”梅振衣以神念答道。
韩湘问道:“方才在庙会合市上,几个和尚做圣僧模样化功德缘,叔父不恩赐也就算了,为何要当众呵叱呢?那些乡民看你如此,都给吓坏了。”
韩愈很年青也没有显赫的申明背景,此时未中进士也很普通,但三试未中回籍表情自不会太好,侄儿就陪着他四周散散心,这一天刚从文昌乡庙会看热烈返来,叔侄两人一起走一起闲谈。
韩湘又笑了:“佛如有灵岂能作祸祟,作祸祟者是妖邪不是佛,所谓殃咎多为世人自取,与佛何干?叔父对现在天下佛门靡风很不满啊?”
梅振衣笑道:“先生莫谦善,有一言可证,便可师我。然孟子有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叨教先生何解?”
韩愈三岁成孤,由长兄韩会扶养,韩会是韩愈异母的大哥,比他大了二十多岁。韩会曾在长安为京官,后被贬韶州,韩愈十二岁那年,韩会归天。当时战乱不止,兄嫂郑氏带着小叔韩愈与儿子韩湘来到江南芜州,购置财产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