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守墓异兽第七篇(长)[第6页/共9页]
译文:虎蛟,身形象鱼,但长着似蛇的尾巴,鸣叫声象鸳鸯叫。人如果吃了它的肉,便能够不生肿病,还能够医痔疮。
“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水经注·江水》)
《山海经·北山经卷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楚人的九凤神九头鸟形象的呈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录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当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觉得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人,见田中有六七女人,……蒲伏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人取觉得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正字通》: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
獂,山海经中记录的一种兽,居于乾山,其状如牛,长有三足,它的叫声像本身的名字一样。
虎蛟是汉族神话中的鱼名。其鱼身蛇尾形,属于水中非鱼非蛇的怪蛟。《山海经·南山经》:“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此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能够已痔。”郭璞注:“蛟似蛇,四足,龙属。”
回。
译文:再往南三百里,是座耿山,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水晶石,另有很多大蛇。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长着鱼鳍,称呼是朱獳,收回的叫声便是它本身称呼的读音,在哪个国度呈现而阿谁国度里就会有可骇的事产生。
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岭外有虫名暗夜,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其状如大胡蝶。
《广韵》:“鸧鸹,《韩诗》云: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这类“一身九尾”的鸟,曾经被孔子看到过,当时已经很少有人晓得它的名字,只感觉它非常奇特。厥后有人将它叫做“鸧鸹”,也就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类。九头鸟或许就是从九尾鸟演变而成的一种传说凶鸟。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墨客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高涨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道考据,全天下都非常风行的凤凰涅盘操纵权柄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文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录,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成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近似的记录。
“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正字通》)案:“鸺鹠”今名猫头鹰。晋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天下上最早记录羽衣仙女故事的,是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郭璞的《玄中记》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而这些记录中故事产生的地点,就在楚地--HB阳新与JX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