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回 薄衣初试 绿蚁初尝[第2页/共2页]
张君宝呆坐半日,脱下外衫铺在地上,将师父的骨灰划捧到衣衫上,包起裹成一团,置在怀间,又挑起师父所留的那对大铁桶,摇摇摆晃地徐行而行。荒山野岭之间,一个瘦骨棱棱的少年黯然南下,说不尽的孤傲孤单。
十几日前,郭襄来到少林寺,本想向寺内高僧一访杨过的下落,却偶遇昆仑三圣何足道来少林寺挑衅,惹出一番事来……
何堪长夜,明月空伤。
张君宝主张盘算,去寺院的柴房、偏殿内找来几件铁器,来到寺院的后山,选了处土质坚固之地,掘挖出一个大坑来。再将铁桶拎来,细看这铁桶通体乌黑,长年担水却无锈迹班驳,想必是铁质分歧平常,心想“如此甚好,埋在此处也就不消担忧铁桶被锈蚀了。”张君宝将铁桶置於坑内,又将师父的骨灰放在桶内,连同扁担一并埋好了,然后网罗数抱杂草枯枝,细加袒护。
时下蒙宋开战近三十年,此地已是烽火过处,但见断壁残垣,倒不敷为奇。想三年前跟师父第一次下山,虽没有看到经籍里写的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但也见百姓流浪失所,食不充饥,衣不蔽体,病无所医。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
张君宝拾径而上倒不吃力,行了约二三里远到了山顶,见一堵破败的围墙,绕到围墙前面,本来是一座荒凉的寺院。这寺院的庙门塌了大半,细心辨认门匾,倒是“南斗寺”三字,本来本身从小径上来之处恰是这南斗寺的后山。
念到最后,声音渐隐,但“天与秋光,转转情伤。傍晚院落,凄凄惶惑。”这四句却被张君宝听在耳里,记在内心。本来糊口安闲,顷须间,师父圆寂,本身无家可归,还遭少林寺僧们缉捕,当真是凄凄惶惑。随不由地冷静念叨着这四句词。
张君宝行了一阵,心中默想:“如此赶路只怕还未到襄阳,就已经被少林寺的徒弟们追上了。铁桶惹眼,岂不是给他们留下本身行动的暗号?固然无色师叔成心放过於我,指引达摩堂弟子向东追随,但他们久寻不着,必来这边寻,我若还是担这铁桶赶路,岂不是自投坎阱?可这铁桶倒是师父的独一遗物了,若要丢弃倒是千万不成的。不如找处所将其妥当保存起来,将来有了容身之所,再将这双铁桶取走。”
一百多年后,南宋理宗天子景定三年的一个春季,距少林寺百余里的一座荒山当中,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也兀自念叨着这四句词:“天与秋光,转转情伤。……傍晚院落,凄凄惶惑。……”。
张君宝见其间荒凉了一座大寺院,倒也没觉对劲外,踏步从断墙处进了寺院。寺院内杂草丛生,已至腰胸之间。张君宝用铁桶挡在身前,绕寺内大殿转了一周,发明这大殿虽破,殿顶坍塌,但神龛上面却也是个不错的容身之所。目睹天气向晚,不现在晚就在此过夜了。
然靖康之役,天下大变。李清照也从北往南,一起展转,凄苦无常。尝尽了酸甜苦辣,观遍了世态炎凉,才有了开篇之词。
张君宝不敢走通衢,只在这密林里盘岖而行,翻过一座小丘,山势更加崎岖。这双铁桶巨大,加上山势峻峭,杂树乱生,行至林密处,铁桶前磕后碰好不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