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回 薄衣初试 绿蚁初尝[第1页/共2页]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这少年名叫张君宝,前日里还在少林寺藏经阁里烹茶扫地,念诵经文。本日里却在这荒山当中,转转情伤,凄凄惶惑。这两句词也不是他看书看来的,寺中的藏经阁中册本甚多,总总林林,琳琅满目,却满是梵学典范,无有这凄婉萧索之书。教会他这两句词的人刚走,她姓郭名襄,乃是一代大侠郭靖和前任丐帮帮主黄蓉的小女儿。
很久,张君宝起家,环顾四周,见前面山势更陡,前面郁郁葱葱,再往上看云绕雾锁,约见一笔峰模糊,本来此处势已不低,林子更密,周间不乏有合抱之木。忽见丈余远处有几块碎石,上以下举,似如台阶,走近了发明是一条荒废的小径。四周草木富强,不走近细看原也不轻易发明,碎石混乱铺设,高低间距颇远,却也能垫脚。
张君宝行了一阵,心中默想:“如此赶路只怕还未到襄阳,就已经被少林寺的徒弟们追上了。铁桶惹眼,岂不是给他们留下本身行动的暗号?固然无色师叔成心放过於我,指引达摩堂弟子向东追随,但他们久寻不着,必来这边寻,我若还是担这铁桶赶路,岂不是自投坎阱?可这铁桶倒是师父的独一遗物了,若要丢弃倒是千万不成的。不如找处所将其妥当保存起来,将来有了容身之所,再将这双铁桶取走。”
张君宝但觉六合茫茫,竟无所适从。在师父的火化堆前呆立了半日,撕下一块布衫,将郭襄留给本身的一只金丝镯儿裹好,放在贴身的怀里。回想郭襄叮咛本身,拿着这只镯儿去襄阳找她的父母,心底生出一丝暖意。倒不是因为有个去处欢畅,只因本身独一师父一个亲人,自记事起便跟从师父,未离半步,天下之大,竟再无一名亲人。而郭襄这般体贴本身,常常念及,便如沐东风,如亲人普通。张君宝抬眼旁观四周,切盼着郭襄能呈现在面前,心中默想再叫她一声“大姐姐”也是好的。
郭襄家学渊源,诗词琴赋,奇门遁甲,无所不通。但她生性乖张,不尊俗理,更鉴戒了其外公的名号,自称小东邪。三年前,神雕大侠杨过给郭襄过了一个前所未有,无与伦比的十六岁生日,这小东邪便对其倾慕不已。
十几日前,郭襄来到少林寺,本想向寺内高僧一访杨过的下落,却偶遇昆仑三圣何足道来少林寺挑衅,惹出一番事来……
李清照年青时候读了《读复兴颂碑》诗句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复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评断荣枯,借讽刺唐明皇,警告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度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切的存眷和忧愁,当奇女子也。
张君宝拾径而上倒不吃力,行了约二三里远到了山顶,见一堵破败的围墙,绕到围墙前面,本来是一座荒凉的寺院。这寺院的庙门塌了大半,细心辨认门匾,倒是“南斗寺”三字,本来本身从小径上来之处恰是这南斗寺的后山。
张君宝主张盘算,去寺院的柴房、偏殿内找来几件铁器,来到寺院的后山,选了处土质坚固之地,掘挖出一个大坑来。再将铁桶拎来,细看这铁桶通体乌黑,长年担水却无锈迹班驳,想必是铁质分歧平常,心想“如此甚好,埋在此处也就不消担忧铁桶被锈蚀了。”张君宝将铁桶置於坑内,又将师父的骨灰放在桶内,连同扁担一并埋好了,然后网罗数抱杂草枯枝,细加袒护。
傍晚院落,凄凄惶惑。
然靖康之役,天下大变。李清照也从北往南,一起展转,凄苦无常。尝尽了酸甜苦辣,观遍了世态炎凉,才有了开篇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