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好一个大胖和尚[第1页/共3页]
张君宝从小在少林寺长大,从未伶仃下过山。虽是常听师兄师伯们报告,如何下山化缘,云走四方等等,但是“饮水方知开源不易”。现在是第一次化缘,当真是难乎其难。无法又腹内咕咕无粮,为了能填饱肚子总要舍却面子。张君宝迟疑再三,深吸两口气,走到一个馒头铺前。
张君宝点了点头,“嗯”了一声。但又想到本身身无分文,忙又摇了点头,低声道:“我没钱……”声音低得尚盖不过腹内的咕咕叫声。
张君宝进了城,沿通衢行了几步远就到了一处集市之所。此时落日半隐,集市内却灯火透明,人形涌动,叫卖声此起彼伏。
馒头铺掌柜的应和着搭话,眼瞧见小伴计手中的脏馒头,满脸的讨厌。
大胖和尚嗓门宏亮,直震得张君宝耳朵嗡嗡响。围观的数人中有离得稍近点的,从速拿小手指儿用力地捅捅耳朵,或用手掌捂住耳畔用力按压了几下。嘟囔着“这大和尚的嗓门真大”等等。
只见大胖和尚微微侧身,单起一脚,冲着那酒桶一顶一带,便将那酒桶稳稳地立在了地上,尘雾都没有激起半团。这一招就重若轻,被大胖和尚归纳到了极致。中间不乏围观之人,便有人喝了一声“好”,接着便稀有声“好!”,“好短长!”。世人纷繁竖起大拇指,鼓掌奖饰。
小伴计一扭身便把这两个馒头推到张君宝面前,说道:“客长,实在不巧。今个被那大和尚一闹还没开张。如果您不嫌弃,这两个馒头您看……”小伴计会来事儿,看张君宝不似乞丐,却又落魄,还一脸矜持,便不言恩赐二字。
馒头铺的隔壁是一间羮店。羹店掌柜探出脑袋来,冲着馒头店的掌柜说道:“嘿,老关头,还真让你说对了,这就是个假和尚。没听他临走还以“道爷”自称么。连自个儿都分不清自个儿是‘和尚’还是‘羽士’了,多数是个犯事的地痞使给了地保五吊钱。”时下比年战乱,官府没有闲工夫理睬乡间琐事,一些乡民胶葛都是地保出面结局。自先唐尚佛以来,一些乡民犯了官司常常到庙里遁藏,是以度牒被地保们倒卖也是大家皆知的事情。
张君宝刚要开口,见店内被推搡出一个大胖和尚。馒头铺内的小伴计忙侧身闪在一旁,给大胖和尚让出一条道儿,紧接着一个双手还挂着白面穗坠的店东模样的大汉,拿臂肘推搡着这个大胖和尚,用力地把他推了出来,嘴里还大声地呵喊:“你这假和尚也忒不讲理了,我这馒头铺也是有本的买卖,管不起你这兼人之量的大肚囊皮。大伙都来评评理,问你要度牒你又没有,莫要刮个秃顶就假冒削发人,布施给你两个乌黑喷香的大馒头已是瞧在了佛祖的金面,你再敢胡搅蛮缠,可不要怪我们诚恳人报官了。”
“叫花子行乞食也有叫花子行的端方,人家没有吃剩的,你就不能要筐里的,可惜了的大乌黑馒头。”
(承平车:古时般载装运货色的马车。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板壁前出两木,长二三尺许。驾车人在中间,两手扶捉鞭鞍驾之。车两轮与箱齐,后有两斜木脚拖夜。中间悬一铁铃,行即有声,使远来者车相避。仍於车后系驴骡二头,遇下峻险桥路,以鞭吓之,使倒坐缍车,令缓行也。可载数十石。)
张君宝躺了约莫有半柱香的时候,展转反侧难以入眠。忙活了一天倒是滴水未进,腹内饥肠辘辘,嘴里唇焦舌敝。暗忖:在这田野荒寺挨一晚倒是不难,怕是到了明天只会更饿。如此饿上几顿,却还如何赶路啊!张君宝内心策画着,又想:不以下山碰一碰运气,若能找个农家化点吃食,填裹肚子,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