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晋侠录》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七十节,天师道[第7页/共11页]

北魏孝文帝元宏元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将道坛由城南迁至南郊,定员由一百二十人减至九十人。孝文帝迁至洛阳后,一还是例,在洛阳城南新建道场,定员为一百零六人。

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天子位。十月,初冬到临,寇谦之卧居嵩山三十年的薄弱本钱堆集成了,他戴着“天师”桂冠,分开嵩山发挥抱负,而做他的“国师”好梦了。

寇说谦之受道不久,成公兴对寇谦之说:“先生如成心学道,当随公兴隐遁深山。”寇谦之欣然同意。因而,洁斋三天,便随成公兴离家修道去了。寇谦之先随成公兴到华山,采得仙药,服后不饥;不久,师徒劳俩即前去嵩山,用心修道。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鼓吹玄门,并对“天师道”停止“三清算”。使天师道以新的面孔活着间传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合法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金春季候,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俄然少室山颠,云蒸霞蔚,灵光普照,在五彩缤纷的云上端坐着一名神仙,这是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来临。寇谦之当即走出石室,瞻仰拜见。上师说:“受老君之命,特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典礼’的《录图真经》,并传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帮手北方泰平真君。”

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陵开端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百姓师从者甚多。张陵身后,其子张衡继之;张衡死,其子张鲁仍传其道。世称“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颠末他们祖孙三代的苦心运营,正一道逐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典礼、方术及构造轨制。按《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於此经,尔来传世,乃至本日也。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正一经》云:正一徧陈三乘。又云:天师自云,我受太上老君教以新出道法。王长虑后代改易师法,故撰传录文,名为正一,新出之仪,四十二卷。

公然见效,太武帝闻奏非常欢畅,立即派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奉皇帛、捐躯,南下祭奠嵩山,还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因而“天师”“帝师”,一齐拥来;宣布天下,显扬新法,道业大盛。

承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寇谦之预言不久的夜里,在尚未完工的静轮天宫里悄悄仙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南天道师

《三国志·张鲁传》云:“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这段笔墨,带有较着的轻视、诽谤之意。但是尚未有“五斗米道”的说法。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非常欢畅的表情,走下嵩山,风尘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献上他的佳构——道书。谁知出于所料,天子让他暂住在一个叫张曜的家***其衣食把他养了起来。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神奕奕;扶乩请神,天相多多;画符镇灾,希冀承平;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的正视。

承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迫于压力,太武帝命令裁撤静轮天宫。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