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节,天师道[第3页/共11页]
历代玄门徒都称张陵之道为“天师道”,《承平经》经文是以真人、神人、天师之间问答情势撰写的。而天师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鬼》,其略云:黄帝至于襄城之野,适遇牧马孺子,遂问“为天下”之道,答以无事,“亦去其害马者罢了矣”。因而“黄帝再拜顿首,称天师而退”。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鼓吹玄门,并对“天师道”停止“三清算”。使天师道以新的面孔活着间传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合法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金春季候,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俄然少室山颠,云蒸霞蔚,灵光普照,在五彩缤纷的云上端坐着一名神仙,这是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来临。寇谦之当即走出石室,瞻仰拜见。上师说:“受老君之命,特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典礼’的《录图真经》,并传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帮手北方泰平真君。”
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陵开端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百姓师从者甚多。张陵身后,其子张衡继之;张衡死,其子张鲁仍传其道。世称“三张”,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颠末他们祖孙三代的苦心运营,正一道逐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典礼、方术及构造轨制。按《正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於此经,尔来传世,乃至本日也。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正一经》云:正一徧陈三乘。又云:天师自云,我受太上老君教以新出道法。王长虑后代改易师法,故撰传录文,名为正一,新出之仪,四十二卷。
嵩山,居五岳当中,故称“中岳”,属古都洛阳京畿之地,在登封县北,玄门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中岳后被封神为“中天王”。中岳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极峰、少室山五乳峰为最驰名。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以后,中岳成为神仙羽士的修炼之地。成公兴、寇谦之踵随前人,来到嵩山。他们选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炼。成公兴将全数修炼法门传给寇谦之,寇谦之聪明好学,日趋长进。
将“真系”、《茅山志》的上清经篆的传授谱系曲解为报告上清派谱系的底子启事,是在于对玄门的三洞学说没有充分了解。很多道讲授者片面地信赖上清经篆的传授只在上清派(茅山宗)中停止,实际上,上清经篆的传授也在倡导三洞学说的天师道中停止。刘宋的天师道根据三洞学说,把畴昔的葛氏道、上清派所传授的灵宝经、《三皇经》、上清经接收到本身的教义以内,将三洞部的统统道书尊奉为天师道的道书,此事能够由刘宋天师道里存有“三归依戒”这一究竟获得明白证明。天师道的三归依戒要求信徒归依三宝即道宝、经宝和师宝,三宝是指道宝的太上无极大道,经宝的三十六部尊经,师宝的太上老君。这里所说的经宝三十六部尊经是指三洞十二部的道书,以是归依三宝便是归依道宝的无极大道,经宝的三洞十二部的统统道书,以及师宝的太上老君。是以,刘宋天师道当然也崇尚上清经、灵宝经以及《三皇经》。并且天师道的法位轨制一旦完整,便呈现了于羽士法位中修成上清经的羽士洞真法师、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以及三洞法师(参照《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法次仪的“正一法位”)。而上清经策在这些法师那儿也获得了传授和把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