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节,天师道[第2页/共11页]
寇谦之,字辅真,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人,发展在一个官宦家庭,父寇修之,官至太守;长兄寇赞,三十岁即为县令。而寇谦之从小就偶然于仕进这一条路,一心一意倾慕玄门,他从家中独一的道器、道书以及搜肄业得的道术中,寻得了无穷兴趣。他每天在家里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心想能获得仙道灵效,但是历经数年,一如既往,却仍然仍旧,原身凡体。
但是,封建统治阶层是决不答应农夫阶层有这么一块乐土存在的。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在弹压了黄巾余部以后,亲率20万雄师打击汉中。张鲁在阳平关防地被破后,自知力不能敌,遂率众降曹,今后张鲁政权不复存在。但是,因为张鲁的降曹,玄门传人及其徒众并没有遭到多大侵害,得以保存气力,持续在官方处置活动。
《三天内解经》云:“太上以汉顺帝时挑选中使,平允六天之治,别离真伪,明显上三天之气。以汉安元年壬午岁蒲月一日,老君于蜀郡渠亭山石室中,与羽士张道陵将诣昆仑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谓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号为新出老君。即拜张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付张正一明威之道……立二十四治,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为信。化民百日,万户人来如云。”由此可见,老君授予天师“正一明威之道”。免除六天故气,显扬三天正法。以是天师所传者,实为“正一盟威之道”,而非蔑称的“五斗米道”。)
起首,陆修静制止道官自行署职,实施按级晋升的轨制。他以为,浅显公众须有功德,才气受箓为道民;道民受箓以后,有功者才气升迁。从受十将军箓顺次升至受五十将军箓,再从箓吏顺次晋升散气羽士、别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以及下、中、上八治道官。其最高者,即“能明炼道气,布施统统,毁灭鬼气,使万姓归伏”的道师,才气拜署上八治中的阳平、鹿堂、鹤鸣三治道职。夸大“采求道官,勿以人负官,勿以官负人”的构造办法。为健全三会日轨制,他重申,三会日“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其日,天官地神咸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平静寂然,不得喝酒食肉,哗谈笑。会竟,民还家,当以闻科禁威仪教敕大小,务共推行”。同时,他还针对“宅录”轨制严峻混乱的状况,规定每年三会日之最后一日,作为登记、考核宅录的最后刻日,其日,每个道民都须赍信至本师治所,由本师赐与注籍,以便道官“领户化民”。
《三国志·张鲁传》云:“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这段笔墨,带有较着的轻视、诽谤之意。但是尚未有“五斗米道”的说法。
第二,陆修静非常正视玄门斋仪的感化,以为“斋直是求道之本”,主张“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他在总结前代斋仪的根本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品德标准以及佛教的“三业清净”的思惟,从而使玄门斋法不但有了体系的典礼戒科,并且使斋戒仪范的实际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