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来自草原的一封信(下)[第1页/共2页]
我拆开函件,一个字一个字当真的读了起来,本来发信人是我和瘦子在天下大串连的时候,在火车上结识的一名红卫兵战友丁思甜,她年纪和我们相仿,是文艺尖子,我们一见仍旧,曾结伴串连了大半其中国,在毛主席的故里,我们每人抓了一把本地的泥土,整整一天一夜没有罢休,成果厥后手都肿了,在反动圣地延安,我们在窑洞里分吃过一块干粮,我们还在天安门接管了最高规格的检阅,串保持束分离的时候,我们相互留了通信地点,这事已经畴昔好一段时候了,千万没想到今时本日,会在山里收到她的来信。
我抹了抹滴下来的鼻涕,正要和瘦子筹议如何清算驴下水,这时候老支书返来了,他到大队去处事,趁便给知青们取回了几个邮包,这山里交通不便,我们来插队好几个月了,几近都和外界落空了联络,头一次瞥见有邮包函件,如何不喜出望外,当下把统统事情都抛在了脑后,我和瘦子最挂念的,当然是家里的景象,可支书翻了半天,奉告没有我们的邮包,这都是别的几个知青的。
我从丁思甜的来信中感遭到她很孤傲,或许克伦左旗的糊口比山里还要单调,克伦左旗固然同我地点的岗岗营子一样是属于内蒙,但不属同一个盟,克伦左旗是草原上的牧区,环境卑劣,火食更加希少,离兴安盟路很远,丁思甜唱唱歌跳跳舞还成,让她在草原上放牧真是难以设想,如何能让人放心得下?我正考虑间,发明瘦子翻箱倒柜地想找纸写复书,便对他说:“别找了,连擦屁股纸都没有,到哪去找信纸,我看我们在山里都快呆傻了,不如到草原上去玩一圈,顺道去看看我们的密切战友。”
丁思甜的父母都是博物馆的事情职员,丁家统共四个孩子,别离以“抗美援朝,忆苦思甜”为名,这也是当年给孩子取名的支流,她在给我们的信中提到:写给我最密切的反动战友胡八一和王班师,自从我们在巨大的都城北京别离以来,我无时无刻不在记念着我们一起大串连的日日夜夜,早就想给你们写信,但是家里产生了很多事……,我想你们必然如愿以偿地参军参军了吧,名誉地插手中国群众束缚军,成为一名反动兵士也是我的胡想,但愿你们能把穿上戎服的照片寄给我,让我分享你们的高兴……最后请不要健忘我们之间的反动友情,祝贺它比山高,比路远,万古常青,永不退色。
燕子听我说要去草原,吃惊地问道:“啥?去克伦左旗大草原?那十天半月都打不了半个来回,这么多天不干活,你们的工分不要了?返来以后吃啥呀?”
前几天我们在团山子林场捡了很多金豆子,这东西当然是不敢本身私留下来,交公以后,支书心眼好,固然当时候没有奖金这么一说,还是承诺给我们多打出两个月的工分来,留着过年归去探亲的时候放个长假。也就是说我和瘦子能够两个月不消干活,在山里呆得烦了,又顾虑丁思甜,当下便决定去草原上走一趟。
我对燕子点了点头,这个题目我当然不能不考虑,工分是知青的命根子,上山下乡插队的知青,分歧于插手出产扶植兵团,北大荒等地的兵团,采纳准军事化办理,都是以师为单位的,以下有团、营、连、排、班等标准军事建制,兵团成员包吃包住每月有六元钱的津帖,兵团的长处是有牢固支出,缺点是贫乏自在,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而知青实施的是工分制,缺点是支出不成靠,长处是来去自在,告假很便利。或许会有人感觉奇特,既然知青那么自在,为甚么不回城呢?这主如果因为当时归去就没口粮了,并且所谓插队,既是户口已经落到了乡村,算是乡村户口,归去也是黑户,都会里已经没你这一号了,不成能找到事情,毕竟民以食为天,人活着不能不用饭,没工分就没口粮了,以是就把人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