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第2页/共4页]
它也是汉族闻名十大古曲之一。
我生之初尚有为,我生以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离乱,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兵戈日寻兮门路危,民卒逃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汉族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唐朝琴家董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长于表示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调子当中,表示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古曲·胡笳十八拍编辑
《胡笳十八拍》只是一首琴曲,虽表达的是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宋亡后,或许恰是有这类传播遍及的“不堪悲”、充满“浩然之怨”的曲子,才有了“心石铁”的对峙到底,从而使种族和文明的血脉不断于缕,不竭持续下去。八十多年后,当抗元的兵戈纵横于江南江北的时候,种族与文明终得以重生。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中间)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朝的《绿绮新声》(1597年刊本)和《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二是清初的《澄鉴堂琴谱》及厥后各谱所载的合奏曲,后者在琴界传播较为遍及,尤以《五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蔡琰的平生非常悲惨。暮年其父蔡邕因上书抨击朝政开罪而被放逐。遇赦后,因为寺人仍然把持朝政,蔡邕担忧被谗谄,不敢回洛阳。就如许,蔡琰跟着父亲逃亡江湖十二年。蔡琰十六岁时嫁给河东卫仲道,不幸丈夫早死,蔡琰只好回到娘家居住。董卓被诛后,蔡邕因为感喟董卓的运气,为司徒王允所不容而被杀。兴闰年间(公元194—195年)天下大乱。战乱当中,蔡琰为匈奴所掳,身陷南匈奴,为匈奴左贤王妻达十二年之久,并生有两个小孩。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疆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冽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覃。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感喟欲绝兮泪阑干。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歌颂,两邦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令媛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冲弱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
文学代价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合奏,用管子吹奏时那种凄惨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民气,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厥后曹操问蔡琰,“传闻夫人家暮年藏书甚多,战乱中都已丧失,不知还能回想起来多少?”蔡琰答道:“暮年先父留下的文籍有四千余卷,颠末事情,都已丧失,能回想起来的,大抵只要四百多卷了。”蔡琰回家后把能记起来的各卷书亲身写出来,送去与曹操的藏书查对,成果根基没有弊端和遗漏。可见蔡琰才情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