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9[第3页/共5页]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六合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实其腹,
恒也。是以贤人处有为之事,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老子:「品德经」:第三十章
老子:「品德經」:第四十章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我无欲,而民自朴。」
吾何故知天下然哉。以此。
不自矜,故长。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品德经」:第十六章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三者不成致诘,故混而为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故不成得而亲,不成得而疏﹔
始制驰名,名亦既有,
故满足之足,常足矣。
太上,不知有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
故贤人云: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繁华而骄,自遗其咎。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财贿不足﹔是为盗夸。
老子:「品德经」:第五十四章
建德若偷﹔
乐与饵,过客止。
世人皆不足,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觉得称。
故建言有之: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天。
高低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夫何故。
地得一以宁﹔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品德经」:第二十八章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敦兮其若朴﹔
是以贤人不可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善数不消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成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老子:「品德经」:第四十八章
道常有为而无不为。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夫唯道,善贷且成。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进道若退﹔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上善若水。
百姓皆注其耳目,贤人皆孩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大象无形﹔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澹兮其若海﹔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善有果罢了,不以取强。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老子:「品德经」:第四十一章
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希言天然。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贤人有为,故无败﹔
是以君子整天行不离辎重。
贤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老子:「品德经」:第二十五章
夫唯不成识,故强为之容:
不得已而用之,澹泊为上。
窈兮冥兮,此中有精﹔其精甚真,此中有信。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塞其兑,闭其门,毕生不勤。
死之徒,十有三﹔
老子:「品德经」:第二十章
大道废,有仁义﹔聪明出,有大伪﹔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昔之得一者: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