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七回 负荆请罪[第3页/共4页]
本来一边倒的言论,也是以变得两极分化起来,虽仍有绝大多数的人以为永嘉侯罪不成赦,但他们同时也但愿皇上能对他从轻发落,毕竟林家上朔几代都于大邺有功,总不能太寒了有功之臣的心。
以是也就只过了半晌,皇上的面色已复又面沉如水起来,站起家来缓缓走下丹陛,又居高临下打量了永嘉侯好一会儿,才冷声开了口:“你是有罪,罪在知法犯法,罪在晓得真正保卫大邺安宁的不是你们这些将军,而是你们部下的浅显兵士,每一个浅显兵士,若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没有你林家的数代光荣,你仍然剥削他们的军饷,你乃至吃空饷!你既已吃了空饷,为甚么还要剥削兵士的军饷?一年十余万两的军饷,还不敷以满足你的胃口吗,你真是太让朕绝望了,朕倒要看看,你将来有甚么脸孔,去见老永嘉侯爷于地府之下!”
本来对永嘉侯民气不敷,贪得无厌深恶痛绝的人们,不知不觉间便已将对他的讨厌淡去了好些,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伤口,真正用九死平生来描述亦不为过,他就算剥削军饷吃空饷了又如何,没有他身上这些伤口,就没有他们这些浅显百姓现在的安居乐业不是吗?
因而永嘉侯就如许坐着囚车,到达了午门外,然后再光着上身背负着荆条,被奉旨等在宫门外的宇文策,连同铁御史一行,被带到了金銮殿上。
顿了顿,对上二皇子不测与防备兼而有之的脸,对上永嘉侯如有所思的脸,持续说道:“若如许还不能让父皇消气,不敷以让百官万民口服心折,让边关的兵士们口服心折,儿臣另有个主张,永嘉侯府不是有丹书铁劵吗?儿臣虽年青,永嘉侯府祖上的彪炳战绩还是曾耳闻过的,当年第一代永嘉侯爷原是草泽寒微之身,得识于高祖,展转立下赫赫功劳,而后,高祖东征高丽,西伐鞑靼,南平苗司,三靖北疆,林家后辈前前后后共送了二十一条性命在疆场之上……高祖感念至深,这才例外于建国之初的八家功臣以外,另赐丹书铁券于永嘉侯府,言明可保永嘉侯府的爵位及身家性命一次。若父皇还不能息怒,定要知永嘉侯的罪,儿臣恳请父皇能看在丹书铁劵的份儿上,饶过永嘉侯这一次!”
但是统统人都没有想到,永嘉侯会以如许一种体例踏进盛都城的城门:*着上身,背上背负着波折满布的荆条,满脸都是沉痛之色,明显他是筹算稍后见了皇上,来一出负荆请罪了。
可如许一来,他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也透露无疑了,人群中不乏耍刀弄枪的里手熟行,见了他的伤疤后,不免会指指导点,这个伤疤是刀伤,阿谁伤疤是箭伤,这个一看便晓得当时伤可见骨,阿谁伤在如此致命的处所,可永嘉侯竟然活了过来,真是老天爷开恩……另有人大略数了一下永嘉侯身上的伤,仅肉眼可见的,就有大大小小二十八处,还不连肉眼看不见和被波折粉饰住了的处所。
皇上见为永嘉侯讨情的人比反对的多,内心本就稍稍有些倾斜的秤杆,就倾斜得更短长了,这会儿再听了二皇子的主张,他不由当真思考起来,只要林永继能将银子补上,他即便因着旧情从轻发落,也不怕百官和万民非议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因为一次弊端,便将其人果断的通盘否定了,也非明君所为不是吗?
宇文承川这话一出,旁民气里做何想且不说,永嘉侯先就恨了个咬牙切齿,不过戋戋几十万两银子,就想换了林家列祖列宗以血肉换来的丹书铁劵,这个婢生子倒是打得好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