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致虚守静,复归其根[第2页/共2页]
5.顺道而行,则能胜利;背道而行,事不能成,并且会给本身招来灾害。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事理。
知常容[8],容乃公。
诸葛亮平生崇尚安好,寻求"淡泊明志,安好致远"的境地。能够说,前期,他安好淡泊中待机而动;前期,他主动行动,以明志、致远。由他写给儿子的《诫子书》,我们可看到其寻求安好的人生境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好无乃至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一个在静中能回归本真的人,天然能体认大道,从而洞察万物,通达烛明,做到包涵统统,博爱众生,至公忘我,超凡入圣。
--苏辙
没身不殆。
如果明白这类规律,就能包涵统统,包涵统统就能至公忘我,能够至公忘我,便可为王,王天然会遵守天然法例,遵守天然规律,则必定合适天道,合适天道就能悠长,毕生没有伤害。
对人而言,根者本心也,归根者反本心之虚静也。吾心之初,本来虚静,于此能够见道之令也,即天之所赋者。故静笃则能够复道虚通之令而有常也。
心灵达到空明虚无的境地,就会具有平静自守的状况。
[4]根:本源,初始本真的状况。
致虚极,守静笃[1]。
复命曰常[6]。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4]。
回归本真是万物生长的天然规律。
1.本章中,老子申明只要致虚守静,才气体认到"道"。只要内心空明虚静,才气在静中回归本真状况,在本真中产生高超聪明,进而体认万物的生长规律,从而指导本身做出精确的行动。
[2]作:发展,指生命的发展。
2.天下众生,各有所属,这是天命地点,也是天然之道,是天道地点。并且,万物的生长过程,不管如何窜改多端,终究都要返回到其本真状况,即天命所归之处。
译文
不知常,妄作,凶。
诸葛亮的安好致远
[6]常:即常态,守常稳定,指万物发展的永久规律。
--陆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