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悠兮贵言,功成事遂[第1页/共2页]
[5]遂:胜利。
[3]悠兮:落拓安闲。
注释
[2]誉:即赞誉、佳誉。
其次,亲而誉[2]之。
--憨山德清
朱元璋当上天子后,刘伯温立有汗马功绩,遭到重赏高封,但他却多次上书要哀告老回籍。为甚么呢?
[1]太上:至高无上,这里指最高超的统治者。
其次,畏之。
本章言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有知有识,故欺伪日生。老子因见世道日衰,想复泰初之治也。老氏之学,以内圣外王为主也。
泰初在上之君,有为无欲,道化风行,不见其迹,下民各得其所,但知有君罢了。
吾诚自傲,则以道御天下足矣。惟不自傲,而加上以仁义,重之以刑政,而民始不信矣。
次一等的统治者,群众尊敬奖饰他。
在他本身看来,少年时所立下的报国之志已经实现,本身位至建国功臣之列,也已经到头了,别无所求。并且,本身脾气豪放,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直言快语,曾为朱元璋出运营策,但同时也无形中获咎了很多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且,就是在朱元璋面前,他也常常切谏不讳。所谓"伴君如伴虎",谁晓得哪天龙颜大怒,本身的性命就难保了。宦海浮沉,高处不堪寒,不如一介布衣,结壮过日子来得安然。以是他决定尽早从宦海旋涡中抽出身来,激流勇退,告老回籍,过落拓的布衣糊口,乐得安逸欢愉。
典范故事
3.虽说谋事在人,我们需求阐扬主观能动性,但成事在天,很多尽力或许是勉强的、徒劳的、不需求的。以是,不管为人还是办事,我们都要明白顺其天然的事理,不勉强为之,不强加于人。如许,才气获得别人的尊敬。
居有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以是然也。
统治者落拓安闲,不随便发号施令,比及事情办胜利了,百姓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如许的。"
2."太上"之霸道,就是顺其天然,毫不勉强处置,毫不强加于人,而是遵循事物的生长规律行事,天然能事半功倍,做到有为而无所不为。
本来,他深知"可共磨难却难同繁华"的事理。他请辞,是为了制止卷入宦海斗争之祸害,为保身安乐,安享暮年。
刘伯温功成身遂
太上[1],下知有之。
再次一等的,群众害怕他。
悠兮[3]其贵言[4],功成事遂[5],百姓皆谓:我天然。
统治者的诚信不敷,群众天然不佩服他。
他在乡间每天读书吟诗,喝酒下棋为乐,回绝与官府的统统来往,埋头涵养,悠哉乐哉。因为刘伯温脑筋复苏,有自知之明,深知潜伏的伤害,以是决定"悠兮其贵言",并"功成事遂",过与世无争、天然有为的暮年糊口,才制止了杀身之祸。
最高超的统治者,群众只晓得他的存在。
--苏辙
1.本章中,老子申明统治者的最高境地是有为而治,只要有为,才气做到无所不为。这就是要统治者顺道而行,施有为之治,本身费心省力,百姓也能自治。如许,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各得其安,从而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这就是"太上"君主治国之霸道。
--范应元
解读心得
--河上公
译文
信不敷焉,有不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