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第1页/共2页]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领雄师北上,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率越军俄然攻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动静后,仓猝带兵返国,派人向勾践乞降。勾践临时同意。
贤人以慈为宝,轻敌则轻战,轻战则轻杀人,丧其所觉得慈矣。两敌相加,而吾出于不得已,则有哀心。哀心见则天人助之。虽欲不堪,也不成得矣。
--憨山德清
1.本章申明战役的最高境地是被动让步,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胜;战役的最大祸害莫过于轻敌,申明哀兵必胜。因为怀德,因为先谋而后动,以是能不战而胜;因为有忧患认识,防患于已然,众志成城,以是哀兵必胜。所谓天时天时人和,就是这个事理。
[5]扔:把持。
前人校注
[2]为客:被动退守。
3.只要体味敌手,才气克服敌手。并且,不能轻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事理。
译文
以是两军势均力敌时,哀兵必胜。
勾践决定要富国强兵。他鼓励出产,亲身插手耕作,让夫人本身参与织布。他鼓励生养,以增加亡国后的人丁。他让文种办理国度大事,叫范蠡练习兵马,本身谦虚听取别人的定见。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边霸主。吴国跟越国夙来反面。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办完丧事,就出兵。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大战一场。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虎帐乞降,夫差想同意,但伍子胥果断反对。
2.很多时候,面对合作敌手,主动不如被动,进步不如后退,打击不如戍守,而不是凭着一股意气或热忱奋不顾身地主动应战。为甚么?因为合作的机会更首要,不得机会,只能是白搭力量。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身带兵攻打吴国。此时的吴国已是强弩之末,抵挡不住,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乞降,范蠡主张灭掉吴国。乞降不成,夫差才悔怨当初没听伍子胥的忠告,惭愧地拔剑他杀。越王勾践终究雪耻复国。
用兵有言﹕
祸害莫过于轻敌,轻敌就会丧失"三宝"。
而吴王夫差呢,自觉地力求争霸,不考虑民生痛苦,并听信伯嚭的谗言,杀了忠臣伍子胥,终究他固然称霸于诸侯,但实际上,吴国事貌似强大,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
--司马光
所谓大仁不仁,以其物我兼忘,内不见有施仁之心,外不见有受施之地。故凡应物而动,皆非出于故意好为,盖迫不得已而后应。
故抗兵相若[7],哀者[8]胜矣。
勾践回到越国后,发愤报仇雪耻。他唯恐面前的安闲消磨了志气,就在用饭的处所挂上一个苦胆,每逢用饭就先尝尝苦味,还自问:"你忘了会稽的热诚吗?"他还把席子撤去,以柴草为褥,这就是"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来源。
[6]兵:兵器。
借兵以喻气,言道无用心处,无著意处。修真者,不敢为主,主者用心著意是也。客者我真也。平静天真侯二气来升,一段中和之气,六合位焉,万物育焉。清粹纯一,常处中和。
勾践此时没了主张,对范蠡说:"真悔怨没听你的,现在该如何办?"范蠡说:"从速去乞降。"
不可而自至。无臂而能够攘人。敌自服,不必仍。不执兵而全胜。
[1]为主:主动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