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1页/共2页]
1.本章中,老子说了然持盈而亏的事理。事物都有两面性,此两面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持大器而充斥,虽惧之不如早止;居大位而亢极,虽忧之不如早退。揣势利而克意,虽得之不成求保;贪金玉而合座,虽有之莫能长守。贵而骄则得其祸,富而骄则益其过。骄生乎心,咎自于己,岂可怨天尤人乎?故有道之士,功成不居,名遂不留,退身以全其归,让位以免其危。若四时之运,寒暑代谢而万物以成,难道天之道乎?
此时,他想得更多的不是享勤奋名带来的繁华和名誉,而是担忧功高招忌,恐遭兔死狗烹的厄运,他想起汗青上很多身居官僚的重臣因不懂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的例子……他决定激流勇退,功成身退。他还写信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叮嘱他将来一有机遇,尽快抽身引退,如此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
[6]遂:成,成绩。
阴阳运转,功成者退,天之道也。人当效天,故自古而下及今,功成名遂而身不退者,祸每及子。老子之言,万世龟鉴。
[4]锐:使锋利。
译文
3.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没有甚么可值得高傲的,因为高傲的开端,也就意味着不远处的失利结局;所谓"富不过三代",款项繁华不常在,能够防患于已然,做到持盈保泰已实属不易。
当初,曾国藩一手建立了他的嫡派军队--湘军。湘军是在清朝的八旗兵力量走向衰弱之际脱颖而出的。因而清当局不得倒霉用汉人和汉军。
厥后,曾国藩的湘军安定了承平天国之乱,曾国藩因军功卓著,被封为毅勇侯,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不为此对劲,也从不表示出来。他深知功高震主、树大招风、高处不堪寒的事理。固然位高权重,但他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明白,本身虽深得皇上和慈禧太后的信赖和重用,但他以及他的军队,对清当局还是个心头大患。他明白本身汉人的身份,更明白高处不堪寒的事理,以是不敢功居自大,不敢有对劲之色,而是不时保持复苏的脑筋,不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过满必溢,正因曾国藩明白这个事理,以是适时地挑选功成身退,从而持盈保泰,功名皆无损,安享暮年。
持而盈[1]之,不如其已[2]。
[1]盈:丰盈,满。
曾国藩功成身退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锐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成必恃也。若夫贤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后行,尚安有锐。无盈则无所用持,而无锐则无所用揣矣。
--苏辙
注释
因而清当局委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而这恰是曾国藩想要的,真是分身其美。
揣[3]而锐[4]之,不生长保。
2.太满了,必定要流溢而出;太锋利了,必定会伤人也自伤。到头了,也就尽了。以是,保持分寸度和均衡,非常首要。说白了,就是万事不成过甚、过火。
繁华而骄,自遗其咎[5]。
[3]揣(zhuī):同"锥",锤打成锥。
5.作为生命,我们赤条条来去,功名繁华都是身外之物,以是不如对此保持一份超然的态度,这是为了更好地活。实在,具有一份安好而充分的内心,才是生射中最应当掌控的。满足常足,毕生不辱;知止常止,毕生不耻,此谓道也。揣而锐之,则不会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