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无为无执,无败无失[第1页/共2页]
3.天下万物,皆有所属,有其本末始终,有其范围性;事物的生长都有规律可循,有其度其分,不能过分过分,不然就落空了均衡,要讲分寸。
故而贤人有为而治,以是不会失利;不强力履行,以是不会失天下。
万物以天然为性,故可因此不成为也,可循而不成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来往而执之,故必失矣。
典范故事
天下万物,有前行和后随,有轻嘘和急吹,有刚烈和孱羸,有安居和危殆。
是以贤人去甚,去奢,去泰。
天下神器,何尝有为?以湛然常寂,听其天然生化,随机静动,故不成为也。有为必败于性,有著必失于命。不为不著,性命常存。是以贤人修身,必称去甚而无妄心,去奢而无繁华之心,去泰而无胜心,心既无而一身无不天然。
1.本章再次夸大了有为而治,不能勉强有为的事理。只要顺道而行,顺其天然,才气有为而无所不为。相反,如果勉强为之,就是背道而驰,必定招致失利灭亡。
天下神器,不成为也。
--王弼
[3]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5]或吹,或强或羸,或载[6]或隳[7]。
一天,周文王问太公:"天下纷杂,偶然强大,偶然衰弱,偶然安宁,偶然动乱,为甚么呢?是君主不贤明吗,还是上天的旨意呢?"太公说:"君主不贤明,国度就会有危急,社会动乱;君主贤明,国度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这取决于君主而非天命。"文王说:"给我讲当代贤明君主的事吧。"太公说:"畴前尧帝管理天下,上古的人都称他为贤君。"文王说:"他是如何管理国度的?"太公说:"尧帝管理天下时,不消金玉做装潢,不穿华服,不抚玩奇珍,不听淫乐,不装点宫廷墙垣,不雕饰。以布衣遮体,以细粮为食,以野菜为汤,不因征役而影响耕耘。而是节制欲望,平静有为,官吏朴重就会获得升迁,廉洁爱民就会获得更多俸禄。恭敬百姓,对他们停止慰勉。表扬良善人家,倡导公道划一,以法制治险恶。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扶养鳏寡孤傲者,布施祸害伤亡的人。尧帝本身要求很少,征税劳役也很少,以是天下百姓充足安乐。恰是以,百姓恋慕他如俯视日月,靠近他如靠近父母。"文王说:"太巨大了,这真是贤明君主啊。""天下神器,不成为也",周文王明白此道,以是简朴、爱民。公道,顺乎天然,有为而治,从而实现大为,成为上古之明君和君主之圣。因为周文王有为无执,以是无败无失。
--苏辙
[7]隳(huī):伤害。
想管理天下而强行动之,我看他达不到目标。
商纣时,西伯侯在岐山脚下建国。他积善性善,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天下诸侯都来归附,尊他为周文王。
译文
[2]为:指有为,勉强而为。
[5]嘘:轻声和缓地吐气。
[4]有为:适应天然,不勉强为之。
将欲取[1]天下而为[2]之,吾见其不得已[3]。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凡物皆不成为也。虽有百人之聚,不循其天但是妄为之,必有肮脏而不平者,而况天下乎?固然,小物寡众,盖有能够力取而智夺者。至于天下之大,有神主之,不待其自归则叛,不听其自治则乱矣。